《武汉日夜》:记录《爱与生与死》 一部纪录片的安慰与拥抱

  • 2021-01-20 13:38
  • 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武汉日夜》:记录《爱与生与死》,一部纪录片的安慰与拥抱

有76个“武汉昼夜”,也是76个“中国昼夜”。影片对作为纪录片的“爱与生死”给出了一种沉默的态度。

在很多地方仍然受疫情影响,几乎所有省份都提倡“就地过年”的背景下,在武汉看抗疫题材的纪录片《武汉日夜》,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去年临近春节,武汉爆发疫情,除夕夜前夕,韩的通道关闭。从那以后,关闭了76天,包括76个“武汉昼夜”和76个“中国昼夜”。无数人关心武汉疫情,关心全国抗疫情况。那段时间永远不会忘记。

看着大屏幕上的《武汉日夜》,有一种真实感。人们第一次不能通过这么大的框架真正感受到一年前武汉发生的事情。不同的形象,在不同的平台和渠道上,会带来不同的视觉和内心冲击。相比于社交媒体和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无数武汉抗疫图片,电影中的镜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平复了他们的情绪,但欢笑和泪水,痛苦和爱情也似乎被放大了很多。

“爱与生死”是电影创作的永恒主题。围绕这一主题,世界电影人制作了许多经典作品。《武汉日夜》再次夺回了这个命题,用简单的方式呈现细节,用温暖动人的音乐连接了许多看不见的“缝隙”,填补了当时人们可能并没有真正到达的场景感的缺失,击中了观众最想知道的几个方面。这部电影没有涵盖一切,但它的吸引力是非常精确的。——作为一部关于“爱情和生死”的纪录片,给出了一种沉默的态度。

“春天的这个早晨,我醒来时心情轻松,周围到处都是鸟儿的歌唱,但现在我记得那个夜晚,那个风暴,我想知道有多少朵花被打破了”,《武汉日夜》的第一行是一个孩子用稚嫩的孩子的声音读诗,他用录音机把这首诗录制给住在重症监护室的爷爷。他通过录音机给爷爷背古诗,诉说自己现在的生活状况和内心的愿望。这种录音方式属于孩子的《武汉日记》,几段录音贯穿整部电影,也有传递爱与希望的作用。

医护人员像照顾亲人一样照顾每一个病人,李超的乐观和幽默,一个留胡子的病人,一对住在车里的夫妇,还有两个年轻的志愿者收到了结婚证书.他们的故事,在当时极度紧张的环境下,并没有预想中的那种强烈的压抑感,反而给人一种轻松应对的印象,这种压抑感是一定的力量感所能带来的,驱动力可以归结为“爱”字。

对于死亡,《武汉日夜》有两个记录很难控制,想哭。第一,护士长苏杰撕心裂肺地跟着出殡车,哭着要见她父亲最后一面;第二,护士们通过围墙把死者的遗物交给家属。他们的谈话简单但令人震惊。这两个记录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是因为虽然镜子不多,但人们还是能看到武汉疫情留下的伤痛。电影里表现的“死”是无声的,亲人默默咽下痛苦,继续好好活着才是最好的安慰。

《武汉日夜》给了“生活”太多的空间。除了患者治愈出院后获得的“新生”,焦平面还格外关注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新生儿是希望的象征,他们的出生可以带来欢乐和庆祝,可以唤起人们无限的柔情。疫情期间在武汉医院出生的孩子得到了更仔细的照顾。护士们为一名早产儿“设置”了一种特殊的保护措施,他们生动地将其描述为“鸟巢”。

没有什么比保护一个婴儿更好的了,尤其是在特殊的环境下。照顾新生儿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武汉日夜》的创作者也知道这一点,所以采用了更多这样的画面,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力度。

这个地球上无论发生什么,都没有办法改变昼夜的交替,生与死的积累与分散。也正是在这种铁律的循环中,人们在不断地寻找、追求、期待,依靠这种向上的、向前的欲望,走出苦难和坎坷。《武汉日夜》是武汉一段疫情史的记录,也是人们在生存中坚韧不拔的深刻铭文。这部作品带来的灵感不会止于疫情,感兴趣的观众会从中观察和领悟更多。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