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尚中国》第十期《和谐与美》以“国际视野”“融合”实现“美与美同在”

  • 2021-01-25 17:20
  • 北青网

和谐是中国传统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流淌在血液中的一种人生哲学。《衣尚中国》第十期的和谐之美从两个关键词解读和谐之美:国际视角和融合。在世界历史上,各种文化从相互无知到相互融合是一个漫长而奇妙的过程,服装的载体向观众展示了人类共同追求的美,以及如何实现每一种美的美、美的美、美的美、美的世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推出的大型服饰文化节目《衣尚中国》迎来了第十个“大结局”。在之前的九个节目中,主持人李思思带领观众通过九个美丽的课程,从审美的角度探索服饰背后的文化,发现传统时尚,解读现代经典,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精神。作为这一季的大结局,“和谐之美”的主题意义深远,承前启后。中国文化本身就体现了和合之美,有着满是江河的气质和胸怀。《衣尚中国》的《绝美》中,有西域日月联合珠与大唐花草的融合;在“勇敢的美”中,它代表了理性的深服与实用的胡服的结合;在“优雅之美”中,旗袍代表了东方美学与西方剪裁的经典融合……“和谐之美”就像一根美丽的丝线,穿过《衣尚中国》第一季的十颗珍珠,让观众感受到服饰文化的永恒、变化、传承与融合。

1历史空间路易十四和康熙帝共舞,艺术地呈现出“和谐之美”的美丽画面

生活在现代,我们很难想象古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的,尤其是古代中国和古罗马,作为两大轴心文明,在地球的两端相距甚远,只能靠想象慢慢拼凑。而《衣尚中国》的“历史空间”,却艺术地呈现出一幅“和谐之美”的美景。洪、蔡承宇等演员通过三部剧《隔海相望的东西方帝国》、《波斯锦》描述了东西方文化从隔海相望、相互欣赏到多元融合的过程,其中既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又饱含着

《和合圆舞曲》年,古代中国和古罗马都是互相期待的。古罗马向往中国的丝轻如云薄如叹,而中国则想象远在西方的古罗马是多么的强大和富有。

《隔海相望的东西方帝国》年,艺术家们用美妙的歌声表达了从丝绸之路流淌出来的新文明。这种隋文帝推崇的“波斯织锦”,影响了中原的织锦业,使中国丝绸更加美丽。

《波斯锦》,主持人李思思与路易十四、康熙帝共舞。由于东西方之间的友谊和尊重,彼此的文明跨越了空间,相互融合。“和声之美”就像那美丽的舞步,开始有了共同的节奏。艺术因交流而多样化和辉煌。

《和合圆舞曲》《历史空间》不仅在情境营造和叙事风格上有所创新,而且通过三层空间将传统与当下、传承与创新、经典与生活联系起来。在“别出心裁的空间”中,常善娜、刘元峰、曾魏璇等嘉宾讲述了敦煌壁画的服饰特点和基于敦煌壁画审美元素的现代设计;在“创造空间”中,盖亚传说的创始人和设计师熊英展示了一场伟大的艺术表演,将中国5000年的文明与世界文化结合在一起。

敦煌服饰体现了和谐共生、互为美、美与美的内涵

作为《衣尚中国》的主持人,李思思在这一季走过了很多辉煌的历史地。在这个节目中,她回忆了一个让她印象特别深刻的场景。“在洛阳城丁丁门的废墟下,我看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骆驼脚印和深浅不一的车辙。这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印记。他们向西延伸,但有一个地方他们一定不能错过,那就是敦煌。”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国际贸易中心,敦煌文化具有拥抱世界的美,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不断融合的典范。敦煌壁画和彩色雕塑上,有闪耀了几千年的东方服饰。《衣尚中国》这一期,邀请了在敦煌艺术打拼30年的北京服装学院刘元峰先生。他认为敦煌服饰中的“和合之美”非常饱满,体现了和谐共生的内涵,各有各的美与美。

敦煌是东方艺术的宝库,包罗万象,启迪后人。刘元峰还带来了敦煌服饰文化研究创新设计中心成员设计的作品。这些作品从敦煌服饰文化中挖掘出新的元素,并将其与当代设计相结合,让人感受到古代文明与现代活力的碰撞。

本期《衣尚中国》舞台上出现的作品有卡其色、卡其色、绿松石色、棕黑色四个色系,涵盖了敦煌壁画和彩塑的整体色彩感受,也为设计师提供了参考。褚岩老师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唐代敦煌服饰的整体印象。这件衣服用红色来体现当时的开放、包容、和平之美。敦煌的红色不是浓郁的红色,而是风化后的深沉内敛的红色。

张春佳老师的设计是基于壁画中的九色鹿形象,颜色为青绿色。绿松石在敦煌壁画中主要用于山、树、田的环境色彩,提取壁画的线形和色彩以及山的整体意象,将敦煌的绿松石色彩与西方风格相结合,将传统元素融入当代生活,呈现出一种空灵清新的新意象。

清华大学李英俊的设计,通过文明的交汇,

蕴育出多姿的飞天。飞天源自于印度,随佛教东传,和中国本土文化、地域文化融在一起,丰富了它的内涵,在敦煌壁画上,它的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彩。李老师让各个国家的学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画出心目中的飞天,最终,美国的设计师Robert Bricker的飞天让李老师感觉到很有意趣,于是便把这个飞天运用在自己设计的衣服上,它虽然不同于中国人心目中飞天的绰约多姿,但却充分体现了东西文化的交流,敦煌元素的多元化、国际化。

而刘元风老师的作品《敦煌意象》更是独具匠心,通过朦胧的意境呈现敦煌壁画历经一千多年,从最初到现在的历史过程,体现敦煌的历史感。另一件衣服则用了忍冬纹的图案,忍冬纹本身就是贯穿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演变,它源于古希腊罗马,随着佛教艺术一起传入中国,在北朝时期,忍冬纹成为了壁画当中具有代表性的图案,到了唐代就更为丰富,与团花、二方连续图案的联合使用让忍冬纹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刘元风也把这种感觉用在了这件衣服上,让观众直接感受到现代设计和敦煌文化的“和合之美”。

3常沙娜与曾薇瑄两位“90后”诠释“守护与传承”

刘元风研究敦煌服饰艺术的引路人便是他的老师、有着“敦煌少女”之称的常沙娜先生,如今她已经90岁的高龄,但是在《衣尚中国》的舞台上,却依然风度翩翩、洋溢着活力。

从12岁开始就在敦煌临摹壁画的常沙娜出版了《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和《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等著作,那其中一笔一笔描摹和纪录下的图案、纹样对于中国设计师的崛起,对于中国设计力量的强大,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之大在于开放包容,敦煌之盛在于主动融合。常沙娜先生认为,敦煌很珍贵的地方,就是它能把每个时代的特点,反映出来。结合着《衣尚中国》在节目中展示的西夏供养人服饰效果图和五代供养人服饰效果图,常先生解读了敦煌不同时代供养人有着不同的特色风格,也反映着1000多年间各朝代的发展变化。

常沙娜先生把敦煌的元素应用到了许多的设计领域,呈现出历史和现在的和合,艺术和设计的和合。在她的设计中,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穹顶上绽放着敦煌的莲花图案,通过照明把图案中心结合起来,成为了联珠一样的绚丽效果。她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设计的国礼丝巾,把隋代藻井作为边,穿插了敦煌的和平鸽图案,丝巾的光鲜美丽让国际友人爱不释手。

从人民大会堂的穹顶到和平鸽丝巾,它们的内涵就是和合之美、多元共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常先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信仰,而她对于敦煌的热爱也在代代传承,刘元风一直记着老师常沙娜的教诲,从传统的优秀的文化元素当中吸取设计灵感,这样的设计才有底蕴和根脉,文化自信就是要把中国文化渗透到或者运用到生活当中,美化人们的生活。

来自台湾的90后学生曾薇瑄在2014年就加入了“花开敦煌”的团队,曾参与了“花开敦煌——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土耳其、俄罗斯、法国以及国内的许多美术馆的世界巡回展,曾薇瑄表示,这个展览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让大家知道,敦煌并不是非常老旧的东西,它里面的元素可以应用在现代的生活里。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有义务去把文化传承下去,认识自己的文化,再去接受外来的东西的时候,才不会迷失自己民族的及自我的身份认同感。

常沙娜与曾薇瑄两位“90后”在《衣尚中国》的舞台上完美诠释了“守护与传承”,显示了当代人面对自身文化应该承接的使命。

而常沙娜和刘元风为《衣尚中国》即兴勾勒出的花样图案更是让人们见到了敦煌元素与自然生命形态结合后的独特美感,也寓意着中华民族永远“和合之美”,常沙娜的作品和故事更为现代人面对美、了解美、走进美,提供了一种“中国方案”。

4传承和传播华夏文明的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长久的信念和使命

中华民族有着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开拓进取的文化自信,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则孕育了千百种的美,第一季《衣尚中国》公布的最后一个主题纹样为“朵花联珠团窠花树对鹿纹”,纹样中,一只山林里的粟特牡鹿慢慢变成了东方的梅花鹿,西域的联珠圈慢慢变成了伴着流云的朵花。

人类文明数千年,万种风情至今仍然在演变,“朵花联珠团窠花树对鹿纹” 不仅显示着多元文化的交融,也预示着文化的多样性,必将在未来塑造更多的可能。而观众也可扫描屏幕下方二维码,进入衣尚中国互动小程序,了解纹样背后的故事,定制属于自己的“和合之美”。

时尚一定离不开文化的根基,而传承和传播华夏文明的文化记忆,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群人的事,而是一个民族长久的信念和使命。在熊英担任设计师的“创演空间”环节,模特身上的宝相花、中华盘扣,用朱雀的七彩丝线点绣成的图案、铜雀台、 伏羲女娲的图腾,都是天地人的自然之美,也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与世界文化的交融。这场大秀既展现了东方的优美、温雅,又有拥抱世界的勇气和胸怀,既沉淀着千年的悠远气韵,又带有时尚轻盈的现代气息。

正如《衣尚中国》审美解读人范迪安所说,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地球圈,文化的交流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我们要以博大的胸怀和开放的视野,去推动和世界文化的交流,既坚持以我为主,又做到兼收并蓄,和世界人民一起,去创造更加丰富的艺术形式,从而实现美美与共。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