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数学、英语、面试技巧、仪容口才……在本应恣意奔跑嬉戏的年龄,许多孩子却被家长塞进教室接受“幼小衔接”培训。
在上海一家专为应试民办小学招生而开设的“幼升小精英培训班”,孩子们拿着平板电脑做题,并模拟升学面试回答问题。在这个培训班里,最小的孩子仅有两岁半。
当记者以家长身份咨询中班孩子的幼升小课程时,一名姓杨的教师反问孩子此前有没有上过拼音、英语培训班。记者回答说“没有”后,这名教师反复强调,必须抓紧了,时间不多了,“因为已经荒废了两年”。
杨姓教师给记者介绍了一个让孩子“迎头赶上”的方案:暑期里让孩子每天来机构学习,开学后每周来两次,收费3万元。按照这家机构“幼升小”孩子的知识标配,幼儿园毕业前孩子要掌握3000个汉字、100以内的加减法和简单的英语会话,此外还要基本掌握汉语拼音。
在上海,幼升小、小升初,一直是择校的重点环节,其中以竞相追逐知名民办中小学为主流,某些“第一梯队”民办学校招生甚至百里挑一。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沈阳等在内的19个热点大城市幼升小就近入学率已达到99%。既然绝大多数小学都已实现就近入学,为何“幼小衔接”培训仍然大受追捧?
记者采访发现,部分民办小学可以通过面谈等方式选择招生,这成为培训机构紧盯的市场。它们倡导超纲早学,培训具有极强的应试针对性,家长也在机构营造出的“鸡血”环境下越发焦虑。
即使是打算就近进入公立小学,家长们也普遍担心如果孩子“零基础”入学会跟不上进度,遭到“嫌弃”,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不久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对于幼儿园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小学在招生入学中面向幼儿园组织测试等行为的,将视具体情节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
《通知》还强调,社会培训机构也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各地要结合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予以规范。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范和生认为,仅靠禁令仍然不够。整治“幼小衔接”乱象,要看禁令是否得到了真正落实。主管部门要走出办公室,到那些违规的小学、幼儿园去,到火爆的培训市场去,看一看禁令发出后的成效。工商等相关部门也要切实负起责任,相互配合,形成监管合力。
从根本上说,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一方面,要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力度,让家长们从容地为孩子选择教育路径;另一方面,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改革也应跟上,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
“上小学是童年生活的自然延伸。”上海市学前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郭宗莉说,“如果一定要在入学前教孩子一些什么,那么自理能力、行为习惯、社交能力、语言表达等才是关键,而这些能力的养成是一个自然发育的过程,尤其需要在真实的日常生活场景中锻炼,靠突击、强化可能会有利于一时,但无益于长远。”
因此,郭宗莉认为,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要教给孩子的不是“抢学”,而是要承担起孩子入学后一系列适应性行为养成的教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