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爱传统文化的00后 已与龙舟头打交道超过十年

正在认真雕刻的黄智冬。

制作一只小龙舟头要经过数十个步骤。

用雕刻刀慢慢打磨饰品。

精美的龙舟出自这名00后之手。

处暑前夕的傍晚,东莞突然下了一场暴雨。雨后地面潮湿,空气却变得清新。黄智冬说,这样的雨后,心情舒畅,最适合做龙舟头模型。

昨日,记者来到东莞万江,“家访”了这位16岁的同学,见到了他从小到大的龙舟头模型作品。记者在黄智冬家中发现,这位黄同学是个不折不扣的传统文化的“发烧友”,家中藏有各式各样的龙舟头、麒麟头等模型,俨然一间小型传统文化展览馆。

黄智冬告诉记者,自己从记事起就喜爱龙舟,幼儿园起开始画龙舟,五年级时开始做龙舟,至今已与龙舟头“交往”十几个年头。

小学开始制作龙舟头

就在前不久的望牛墩七夕节供案展览上,一个被称为“最潮”的供案上既看不到传统的牛郎织女,也看不到乡村中的围水田埂,反而有着高铁、高楼大厦、绿色环保等现代化元素,让人颇感新意,原来这台供案出自两名年轻人之手,其中一个就是00后少年黄智冬。

这位年仅16岁的少年黄智冬,是个名副其实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同龄人在玩“吃鸡”游戏时,他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制作小龙舟头、麒麟头等传统手艺上,“我只要做起龙舟头来,手机就扔在一旁,常常一低头,一下午就过去了。”

昨日,记者来到黄智冬家中,面对大大小小的手工作品,他如数家珍,“这个还是小学做的龙舟头,又小又简单。这个是近期做的,因为每条村的龙舟头都不尽相同,故参照了村里庙宇中的神像配色。这个麒麟头是我年初开始做的,刚刚完工……”

记者看到,黄智冬手下的这些龙舟头和麒麟头,从形态到配色都栩栩如生,形态各异,很难相信这些都出自一个没有过美术基础的人之手。“从形成思路,到确定图纸,再将图纸印在木头上、开毛坯、粗雕、细雕、打磨、打底漆、上色……每一只小龙舟头的诞生都要经过数十个步骤。”黄智冬说道。

受父亲喜欢龙舟影响迷上做龙舟

在黄智冬的家里,收藏着他从小到大的作品。究竟是什么时候喜欢上了龙舟?对此,黄智冬说,因为很小就跟着父亲看龙舟,也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痴迷的。“从小就喜欢观察不同的龙舟头,看它的样式、颜色和神态。”黄智冬说,这份痴迷并没有随着年龄增长日渐淡去,反之,随着自己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强,他开始着手画龙头。黄智冬告诉记者,自己从幼儿园期间开始画龙头,直到五年级的暑假某天,他看到一块木头边角料,突然想为什么自己不雕一个龙舟头的模型呢?就这样,一块边角料,一把美工刀,黄智冬开始探索自己的“龙头”之路。

“雨天后做龙头最舒服。”黄智冬说,自己非常享受一个人在家做龙头的时光。平日里,他的父母经营一家汽车美容公司,白天几乎都不在家。这也使得独生子的黄智冬拥有了大把一个人的时间。“我不是很爱出去玩,在家里,一块木头,一把线据,一晃眼父母便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而我手上的龙头也慢慢有了模样。”

对于儿子喜欢做龙舟头,黄智冬的父母也很支持。黄智冬说,父亲有时会帮他找一些木料,而母亲即使在他不小心被刀划到时,也强忍着心疼,支持儿子继续制作。“去年雕龙脸的时候没拿稳龙头,刀扎进手里,去医院缝了4针,老妈心疼得不行。”

订单纷至沓来

收入继续买手工艺品

2015年,年仅13岁的黄智冬挖到了人生中第一桶金。来自广州的龙舟爱好者在微信上看到了他的作品,执意要订购几件来收藏。黄智冬回忆起当年的作品,面带羞涩地表示当时自己的手工还是比较粗糙,但那位朋友很是信任,先后订购了4个迷你龙头。黄智冬说,那4个迷你龙头他全神贯注地做了整整两周,寄给客户后便收到了200元酬金。

“200元买不了什么,但让我坚定了深入摸索、改良工艺的想法。”黄智冬说,此后,他更加积极地探索龙头模型,从图纸、做工、材料一一改良,制作出的作品也越来越生动。“现在的画图更成熟,做工也因为积累较多更为精细,就连材料,也在多次失败中找到了最合适的一种。”谈及制作小龙头,黄智冬称,“以前使用的杉木太软,稍微有些偏差就报废了,现在用樟木,有时候还能补救。”

今年暑假,黄智冬收到了10多个订单,这些客户来自东莞、广州等地。“我从没做过推广,但龙舟爱好者们有一个微信群,经常有人在看见我做的手工后都表示要收一个。他们有的是摆在家里做装饰,有一些则是做汽车摆件。”黄智冬说,暑假期间,基本上两天能做出一个小龙头,每天工作时间在7小时左右。

暑假制作的小龙头,订单价在300~400元不等,也就是说这两个月里,黄智冬可以获得3000多元收入。“除了留下自己的零花钱外,剩下的我会购买一些别人制作的手工艺品,学习他人技艺。”

黄智冬拿出了自己购于石龙的东莞特色麒麟头。“买这个麒麟头花了2000块,除这个之外,我也会买一些别人做的小龙头来学习。”

记者发现,黄智冬的“朋友圈”年龄跨度着实不小,从身边的同学,到五六十岁的龙舟爱好者,甚至东莞资深造船人霍沃培也是他的好朋友。霍沃培家中五代均以造船为生。年逾花甲的他一生造了几百条龙舟,修过数不清的渡船。“有时候我有问题会请教他。”黄智冬说,因为有共同的爱好,加上自己经常去霍师傅的船厂玩,虽然两人年龄相差近两代人,但也成为了老朋友。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商务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