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里练真知 实践中亮底色

暑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顾晓园(中)来到西藏拉萨市当雄县,看望参加国家“西藏专招计划”赴拉萨市乡镇一线工作的毕业生。图为顾晓园书记代表学校向学生赠送文化衫等慰问品。吴炜 摄

暑期已经逐渐结束,不少返校的大学生明显比假期前黑瘦了很多。这个暑假,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投身实践。重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关注留守儿童、义务支教、教育帮扶、送药下乡……他们走向社会各个角落,将青春的印记镌刻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本期,我们一起走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看看当下大学生们如何在实践中历练真知,绘就人生底色。

广东医科大学

用活专业:送医下乡推广“急救人文”

暑假期间,广东医科大学近3000名师生结合自身特长和医科院校专业特色,进村入户开展送医送药、医学科普、医保政策宣讲等活动。该校师生通过自筹、社会募集和政府支持等方式共筹得资金和物资128.5594万元。3000余名师生划分为161支三下乡队伍,奔赴广东省内180多个乡镇和广西、云南等11个省外地区。

急救志愿服务队是该校每年下乡规模较大的一支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该服务队队长罗华盛介绍,本次三下乡一共向校内招募了100余名志愿者,分为1个总队和4个分队的形式向湛江、阳江、清远、河源等粤西北的乡镇中小学开展以“急救行,少年兴”为主题的急救人文特色扶贫活动。

“除了针对当地居民开展急救科普活动外,服务队还特地在湛江市罗笛埇村试点开展急救主题夏令营,挑选20名比较积极的学生作为‘急救扶贫实习生’。”罗华盛说,湛江廉江市石城镇罗笛埇村是国家为广东医科大学指定的定点扶贫点之一。

急救志愿服务队的服务对象比较特殊。针对果农户外劳作时,遇到紧急伤害不懂得科学自救互救、农药使用不规范急救普及率不理想等问题,团队将急救知识教授给知识接受能力较强的中小学生。培养他们作为“急救扶贫实习生”,学习并推广“急救人文”理念,调动其积极性,服务自己家乡的贫困户。

广东医科大学在粤西高校中属于“下乡大户”,今年自发组织下乡的师生多达3000余人。从2010年就开始接触大学生三下乡工作的蔡晓颖老师,她每年三下乡带领的学生队伍都取得不错的成绩。在她看来,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就是一个发现和实现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过程。通过这个实践过程,能够把自己在校所学的知识和理念付诸实际,与社会基层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并和他们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周圆 赵壮杰)

北方工业大学

乡村调研:“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帮助乡村摸清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的同时,也能让我们从思考者的视角领略北京的乡村文化、感受村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暑假期间,北方工业大学的志愿者们放弃休息,来到门头沟雁翅镇的河南台村,围绕绿色发展、文化兴盛等内容,开展精准帮扶调研。

南台村位于北京永定河南岸,是整个雁翅镇里距离永定河道最近的村庄。得益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近年来秉承的绿色发展理念,村里的环境有了很大改观。但村庄老龄化严重,乡村实际居住人口减少,村中文化凋敝现象较为突出。

面对这样的情形,怎样帮助该地实现“乡村振兴”?志愿者们经过实地走访、村民访谈、村官交流等形式,充分研讨当地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绿色发展”。

从苹果园到玫瑰园城隍庙、蝴蝶谷……志愿者们几乎走遍了每一个角落。大学生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入村庄,收集文字、图片、视频等一手材料,并提供给相关部门,为乡村脱贫攻坚贡献青春力量。(王静)

浙江农林大学

支教课堂:用知识放飞留守儿童的梦想

杜拉舞、海草舞串联在一起的《舞蹈串烧》,中英结合的小品《大话西游》,轰翻全场的独唱《逆战》,配合默契的魔术表演《读心术》……在杭州市临安区高虹小学的教室里,一堂内容丰富的音乐课正在进行。来自附近的留守儿童在支教志愿者的指导下,轮番走上讲台表演节目,他们的精彩表演不时赢得阵阵掌声。

今年暑假,在杭州市临安区高虹小学,由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18名学生志愿者举办的留守儿童暑假夏令营,吸引了39名留守儿童的参与。早在10年前,农学院就开始组织志愿者,办义务暑假夏令营,免费招收当地留守儿童进夏令营学习、游戏,一起学习文化知识、拓展安全技能,一起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为了让留守儿童既能增长知识,又能感受暑假的快乐,志愿者们从暑假作业和各种游戏开始,设计了一系列好玩又有趣的课程:趣味百科、生命教育、地方风俗、手工工艺、公益宣传、影视欣赏、你话我猜……一系列集娱乐与学习为一体的课程,让学生们在娱乐中学习,收获知识。

在支教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们不仅指导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而且还在支教过程中增加了绘画、音乐等课程,并利用前期募捐到的书籍,建立了多个“爱心书屋”,鼓励更多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志愿者们的支教活动,在为留守儿童带去知识、带去快乐的同时,也让他们过上了安全有意义的暑假。最关键的是,通过参加支教等志愿活动,我们也开阔了视野、作出了贡献、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的志愿者董梦晗如是说。(陈胜伟)

武汉轻工大学

走进企业:校企联合谱写读书育人新篇章

“阅读、游学、实践……这既是一场暑期课外活动,也是一次特殊的教育实践。”不久前,武汉轻工大学等7所高校联合参与的游学阅读实践活动正式开展。这是一场由企业牵头,多所高校联合参与的思政教育实践。

2017年,该校与桂林力源集团联合成立了“力源·食光悦读俱乐部”。旨在培养大学生“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正式入驻校园。运行至今,俱乐部现有会员近300人,累计分享读书心得千余篇,组织线下读书会活动10余场。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正在校企联合的勾勒中悄无声息地发生。

暑假期间,为加强高校读书俱乐部之间的交流,探索大学生阅读特点,来自武汉轻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志愿者走进企业开展游学阅读实践活动。从飞花令、对诗词、成语接龙到企业参观、市场调研、生产实践,活动既有“文绉绉”的读书交流和文采展示环节,也有专业性很强的生产实习。甚至,不少大学生走进养殖总部交流学习养殖业务,到肉猪和肉鸡养殖现场参观环保设施、禽舍设计、放料、放牧、防暑降温等工作,并实际动手给猪进行B超检查。

“这次文化实践之旅,启迪了我们的心智,引发我们对于专业学习和企业担当社会责任的思考,将来为祖国的食品、饲料行业需求奉献力量。”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何婉莹说。(易文君 杜桂平)

江苏大学

公益接力:用一年时间做终生难忘之事

“兹有老师因事请假,请假日期为永久……”暑期,带着对学生的不舍和留念,江苏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的4名大学生结束了在青海门源一年的支教生活。

一年前,积极响应国家“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号召,曲洪川、宋陈烨、陈珂、潘亦琛4名大学生来到青海省门源县支教。为激情和理想追梦,用奋斗和奉献圆梦,队长曲洪川回顾一年的支教生活,感触深厚:“我们的支教工作可能不是最细致、最到位的,但是每一个人都在全力付出,用一年的时间做终生难忘的事,这样的选择无怨无悔。”在服从学校安排,完成教学工作外,大学生们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门源教育牵线搭桥,开展公益事业。

由于家庭、环境限制,不少初中学生没有走出过门源县,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老师,动车就是在山洞里开的车吗?地铁是不是只在地底下开?”好奇的话语让曲洪川他们意识到,孩子们的成长需要开阔的眼界和开放的思维。

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一年一换,如何探索一条合适的公益之路,通过打造江苏大学研支团公益品牌活动,给孩子们提供持续的帮助?在考察了多个项目之后,曲洪川带领小伙伴与上海美丽心灵基金会合作,捐赠“精灵书屋”,立志覆盖门源县所有中小学,做到受捐学校学生每年每人获捐图书和阅读笔记本各一本。

“对于缺少陪伴的孩子们来说,书本是重要的伙伴。”曲洪川介绍,目前“精灵书屋”已为门源县3所小学的孩子们捐赠图书近5000册。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商务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