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应着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雅斯贝尔斯其实是指出了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教育的人文性,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都应重视人文教育。

和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比,大学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知识性应该弱化,因为大学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阶段,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教大学语文,怎么精选文章很关键。我要求自己在上课前细致选好文章,选文融文、史、哲为一体,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我在选文中设置了大学生最感兴趣的“生命”“爱情”和“自然”三个专题。每个专题所选文章文体不一,古今杂糅,以散文为主。选文的宗旨是既有文学价值,又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思考的广大空间,促进学生对人生、自我、自然和社会的哲学思考,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除了这三个包含人文教育的专题,选文还要精选各种风格和体裁的文学作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包含着人文精神,中国传统的诗歌、散文、戏曲、小说都包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精神境界,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能提高文学感受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也能被这些富含人文精神的作品熏陶,最终成为具有优秀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国家栋梁。

判断学生语文能力的两个重要标志,就是阅读和写作能力。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把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贯串始终,坚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因为阅读和写作都与自己的生命体验息息相关,所以这些训练都不应该是枯燥的。通过小学和中学多年的语文学习,一个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阅读文本的能力,他需要从第一手的文本中得到自己的收获和思考。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好的组织者,他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灵魂的,虽然有些灵魂也许在沉睡,需要唤醒,但这些文章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细读这些文章,没有真正的细读,任何交流都是不可能的。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会尊重对方,这也是一种人文素养的培养。

引导学生细读作品后,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进行文本讨论。读者不同,对同一文本的感受和见解肯定也有差异,学生在讨论中可以尽情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能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这种收获是很大的。通过课堂的充分讨论和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中将逐步克服各种阅读障碍,最终能熟练阅读各种文体的文章,提高感知与判断能力,训练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流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阅读和思考能力的提高必然会激发学生写作的潜能,真正能够做到用母语自由地写作。写作练习设计的题目要让学生通过细读文本真正有话想说,用流畅的中文表情达意,提高写作各种文体的能力。在写作中,学生开始真正面对自我,思考生命的意义。戏剧大师尤金·奥尼尔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外部生活在别人的面具的缠绕下孤寂地度过了;一个人的内部生活在自己的面具的追逐下孤寂地度过了。”人在成长过程中容易戴上面具,很难真正面对自己。人们真正面对自己,说出内心所有的想法是困难的,但也是可以尽力追寻的。真正的写作应该是一种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真正自由的写作。对于学生心底里流出的文字,教师一定要认真细读,找时间和学生做一对一的交流。实践证明,这种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感到灵魂受到尊重,也无形中教会他如何去尊重他人,看见他人的优点。

真正的生命之间的交流是令人愉悦的,教师能在这种交流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而学生最终会在阅读与写作中领悟到文学艺术的真谛,它是心灵里流出来的诗,是为了让孤独的、热爱美的心灵有一个栖居之所,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也促使人思考如何爱身边的人,如何让人类的世界变得美好。

当然,人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伴随终身。在某种意义上,语文就是生活,应该是陪伴终身的。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商务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