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一亿粒米”“画30天月亮”……频繁被曝出的幼儿奇葩作业让人哭笑不得。近日,又有一份一年级学生的科学作业上了热搜榜:观察树叶的生长变化并写12页调查报告。家长们纷纷吐槽:“6岁孩子字都写不了几个,却要写十几页报告”“立马收集一棵树一年四季的树叶,上哪找去?”
平心而论,这些作业乍听起来,都颇具新意,老师们的“创意”初衷也是好的。过去,中国的基础教育常常被讽为“填鸭式”“应试型”,于是,如今基础教育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积极借鉴西方教育中的调查研究、论文报告等方式。老师让孩子“观察月亮”“测量树叶”,正是对这一思路的践行。
初衷甚好,但为什么题目与形式却饱受争议呢?症结在于很多作业的设计没有实事求是。就拿让一年级学生写12页报告来说,老师难道对孩子们的识字写字水平不了解?布置作业时,难道没料想其他几季的叶子难寻?老师想当然,被家长吐槽也就不足为奇了。
还要看到,超纲或奇葩作业屡见不鲜,这里头还有“家长代劳”这个背景。学校和老师布置作业,如果真是孩子自己动手开动脑筋,倒也罢了,不管结果如何,好歹锻炼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问题是,中国的家长谁都希望自家孩子的作业能脱颖而出,就算不能出彩也绝对不能垫底,于是铆足了劲儿上手代劳,一来二去做作业成了家长们的大比拼,失去了意义。
其实想想,作业是给孩子布置的,孩子们的水平老师清楚、家长也明白,孩子作业成了家长作业,自欺欺人大包大揽,实则后患无穷。做教育终归要踏踏实实,求新值得肯定,但过犹不及。假如舍本逐末,除了热闹一阵,什么也留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