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师大一对老师的金婚约定:捐献遗体

沈慧麟(左)签好《浙江省遗体(组织)捐献志愿书》

沈慧麟和王德琳很爱旅游。

昨天,在杭州师范大学西斗门校区的一楼教室里,78岁的沈慧麟在一张《浙江省遗体(组织)捐献志愿书》上签下名字。

沈慧麟和爱人王德琳都是杭师大的退休老教师,今年是他俩结婚50周年,在金婚之年,这对老教师做了一个早在10多年前就商量好的事情:将遗体、眼组织以及其他可用组织,全部捐献。“去年,我爱人查出了胰腺癌,身体不太好,她最近总是催我赶紧办好这件事。了却了这一桩心事,也是我们夫妻俩最后的约定。”

厚养不葬

品德传承更有意义

签字当天,由于身体原因,王德琳没来,沈慧麟一人到场。沈老个子不高,一只黑色皮包斜挎着,一身灰色衣裤干净整洁,大步走进教室。

老人的逻辑非常清晰,声音也是中气十足,“最初的触动,来自于我母亲。她死后就是没留骨灰、没弄坟。早在上世纪60年代,母亲就和我们讲,死后从简。”沈慧麟的母亲是一位退休工人,文化程度不高,但她善良、俭朴。

母亲是在92岁那一年走的,骨灰被洒在了钱塘江里。当时,沈慧麟夫妻就讨论过这个话题,觉得自己应该比母亲更进一步,离开人世的那天,遗体无偿捐献出去。于是“厚养不葬”这个理念就一直被这家人所接受并提倡。

捐献遗体这个想法,早几年前,沈慧麟、王德琳就和女儿、女婿、外孙女说了,小辈们也表示支持和尊重。沈慧麟说:“我们觉得不要给小辈添麻烦,不用举行追悼会,不用修坟造墓,每年也无需上坟,把好的品德、习惯、做派这些精神上的东西传承和延续下去,不是更有纪念意义?”

相伴50年

携手游过五大洲

都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对于沈慧麟和王德琳来说,他俩真的很有缘。婚前,两人已经是亲戚,沈慧麟笑着说:“我哥哥娶了我爱人的姐姐,我们就这么认识了。”

泛黄的结婚证,一直被老人珍藏着,本子上没有一个破角。证书被正面写着“计划生育、勤俭节约”八字标语。证书里面,当年27岁的沈慧麟和25岁的王德琳于1969年9月15日自愿结婚领证。“今年是我们结婚50周年,也就是金婚。很早之前,我们就决定,到金婚的时候,来做这一件事情,感觉更好。”这一辈子,除了最早工作那些年,他俩从来没分开过。

1978年,杭师大当时还是杭师院,正在招人,南开大学化学系毕业的杭州人王德琳想回家乡,就报名入职。那时候,沈慧麟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分隔两地,到底去杭州还是去上海,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还是沈慧麟下了决心,1982年,祖籍江苏无锡的他,从上海来到杭州,也一并入职杭师院。

自此,两人一同上班一同回家,再没分开过。杭师大离退休工作处处长吴烨告诉记者:“两位老师是我们学校出了名的恩爱夫妻,形影不离,几十年携手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退休后,一起上老年大学,一起旅行。”

杭师大老年大学面向社会招生,沈慧麟和王德琳所在的旅游文化班现有学员约80个,而沈慧麟当了快十年的班长。吴烨说:“他们在班级很有威望。”在沈慧麟的组织下,全班同学2005年开始境内游,2009年开始境外游,这个班已经出游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

“60岁退休后的这十几年,外孙女大了,是我们俩最开心、最自在的日子。”采访中,沈慧麟重复了好几遍,“基本上足迹遍及了五大洲。”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商务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