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线教育应急战,你给打几分?
为做好“停课不停学”工作,前期教育部门组织开发了大量课程资源,各社会培训和补习机构也推出了很多产品。从开学当天实时网络反馈看,呈现两个截然不同的话语体系。一方面,在线教育产品提供方,包括在线教育机构、相关产品提供者及组织指导者,纷纷第一时间晒出成绩单,在线课程××门、下载次数××亿、服务学生××万……另一方面,作为用户的学生及陪同的家长,则有诸多吐槽,主要不满包括:流程忙乱、不想听、找不到资料、收获不大、网路崩溃、折腾家长、无效应付……再细看被披露的有限数据,“国家队”课程槽点是点击量低,流失快,“市场队”则是直接一片差评。通过这次实战检验,仅从表征和用户反应看,我们的在线教育明显存在理念不对路、资源不适合、学生不入脑的情形。我认为,这次实验产生了大量极难得的、真实可靠的数据,应该充分挖掘其价值,以推动社会进步为检验标准和价值取向,助力专业研判和社会认知提升,探讨在线教育更新方案。
2.供需有错位,原因何在?
有教育部门组织高端团队开发的精品,有商家拿出的盈利大招,为什么换来的是冷热两重天?究其原因,除了工作组织及学生习惯因素外,我认为关键问题是这些课程并不完全符合学生线上学习的认知特点及规律。与线下常规课堂比较,线上课程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线上教学逻辑以学生和教学资源的互动为主线,资源设计与呈现成为关键。平时线下课堂以师生、生生互动为主线,教师讲授水平与组织教学是关键。二是线上教学资源要丰富有料,且须模块化、灵活组合和可自选,要提供符合不同认知需求的材料。平时线下课堂是以教材、教案及学案为主,固定、单一、明确,但是成篇成链成逻辑呈现,老师讲课中再根据现场情况调配或再次加工。三是线上教学方法是学生自主、教师辅助、任务驱动,由于时空分离,一般缺少外力约束,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基础、学习风格和个性喜好进行,学生遇到看不懂、听不明白的可自行调整或线上弹幕发问,没兴趣或不喜欢很容易放弃。平时线下课堂是老师主导、学生跟随、情境驱动,由于是在空间同一体上课,现场组织约束很强,所有学生都统一行动,学生遇到看不懂、听不明白的通过互动解决,没兴趣或不喜欢的会有较强干预。在没有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的情况下,搬出原先收集线下课程资源和讲课实录,或组织老师们临时应急做课,只是把线下课堂简单线上化,还是使用PPT照稿讲练,缺少适切的资源支撑,内容呈现、组织教学、节奏把控、互动反馈等基本方法技能不到位,网课做成了“夹生饭”,差评自成必然。
3.在线教育20年,为什么仍难能支撑?
在线教育产品大面积不适应,说明我们存在战略定位、发展路径和结构性盲区。以上述实践中的问题表征为线索,进一步从全局和本质层面分析,我认为目前我国在线教育总体上有三大硬伤:一是功能定位落差大。市场上大部分在线课程都是补习知识为主旨,通过过度训练、超纲挖掘、提前授课等策略,实现“提分”目标,并以此自称质量过硬。特别是教育部大力度整治课后补习班以来,一些机构顺势转型升级为线上补习,并以其隐蔽分散性迅速扩展,使“应试”“应赛”线上化。其理念还沿袭1920年代前以“读写算”为中心的认知,新知识新技能不能通过线上管道供给,原理探究、概念建立、思维培养等内核功能没有空间承载,跟全球课程改革、教育目标、未来人才需求和质量评价严重相左,不但冲击了教育教学秩序、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和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也让我们的教育陷于百年前模式而难以升迁,孩子们不能鲜活地吸收新营养,当然要拒绝和反感。二是课程资源偏差大。在线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以课程资源与学生的互动为主线,但我国没有统一建立中小学教学专业资源库,缺少体系完备且具有创新价值的在线教学资源。我们科研机构多年收集了一些教学设计和课例,都是按照线下课堂设计的,线上用不上。市场在线教育产品缺少课改要素,老师用不了。平时网络上能够找到的,多是零乱交错低质的过时材料,来源不清,错漏百出,粘来粘去,老师们往往费好大劲也挑不出适合自己的“一叶菜”。在教育领域,还是内容为王。没有强大、专业、适需的资源支撑,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弱智化”,技术再翻新也是空壳,学生们没有兴趣点击,即使强制也粘不住。这已成为信息化、智慧化、智能化和在线教育不能给师生赋能的关键所在。三是方法工具反差大。大部分在线教学讲练为主,重点难点精讲精练,评价手段是刷卷刷题,死磕答题技术、技巧。大部分技术工具更新,都是为了强化这些低阶学习技能,更深层的学习技术工具绝少涉及,如学习框架设计、意义构建、项目规划、问题解决、方法创新等,这才是学生赖以终身发展和取得更高成就的底层系统。这些与全球21世纪教育理念与框架不符,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高阶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我国在线教育需要颠覆性重建。
4.全球在线教育走向如何,有哪些规律?
根据世界发达地区的跟踪和比较研究,我把全球在线教育划分为3个阶段和3个模式,或可借鉴。
3个阶段:一是在线教育1.0,1998年前后开始,核心是教学媒介变换,纸质教学材料搬到线上,线下课堂转为线上课堂,快速推进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内容方法没有变;二是在线教育2.0,2005年前后开始,核心是教学资源重构,内容呈现方式突出线上特点,时空转换更符合人的需求,教学流程更贴合认知规律,互动、反馈和可视化技术更具有教育属性,智慧化要素增多,个性化教学取得突破,未来学校和新的教学范式出现端倪,但教育底层逻辑和基础框架没有改变。三是在线教育3.0,2016年前后开始,核心是底层系统改变,人工智能、脑机连接、量子计算、存储硬件等技术取得突破,平行世界共识扩大,人类认知框架需要再构,与教育目标、教学定位、实现方式相对应的学什么、跟谁学、怎么学又有新的理解,教育智能化初现端倪,自适应学习成为可能。
3个模式:一是英国和北欧“资源引导型”模式,基本路径是“学习体系+资源重构+互联网技术”。这些国家在其学习型社会体系基础上,及时加持互联网技术,并对学习资源进行再构,在2005年左右完成了全国性在线教育1.0任务,2015年前后基本实现2.0形态,目前这些国家学习型社会进入高级阶段,学习网络体系开启智能时代,知识经济也相应发展为成熟期。二是美国旧金山湾区的“技术引领型”模式,基本路径是“互联网技术+资源聚集+学习体系重构”。这个地区科技企业密集,研发人才众多、校企联动便利,一些工程师亲自领衔办学,呈现出明显的技术引领优势。如Altschool实行工程师驻校,与教师团队共同研发平台、工具和资源,每个学生的学习项目和作业都是个性化设计。三是美国东海岸和加拿大的“深度融合型”模式,基本路径是“学习资源&网络技术”。像麻省、纽约、长岛、多伦多几个典型地区,社会认知水平高,基础研究功底厚,教师专业能力强,强调教育内容和技术开发协同,2010年前后进化到2.0阶段,不但构建了完整的资源系统、方法系统、工具系统、评价系统和反馈系统,形成了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已成为常态,而且系统完整地收集沉淀了十年以上的线上学习过程数据,为教育3.0智能化提供了基础。
纵观国际进程,在线教育要稳健发展,有赖内容与技术融合创新,取向生态型进路,重点是课程资源模块化重构,难点是课前、课中、课后全课程衔接,爆点是在线技术的智能精准推送。如我们合作了5年的麻省Natick学区,应用谷歌课堂系统,线上线下一体衔接。所有学生每天放学后先是自主进行线上学习,然后进行Team学习讨论和个性化选择学习,线上辅导咨询、作业分享提交、评价反馈、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一一完成,像是孩子在拿着平板电脑玩游戏。平时线下课堂,学生们采取分组共同体学习模式,按照分工进行查找资料、同伴讲解、学习评价,整个课堂看到的都是学生在“work”,就像跟小伙伴一起玩耍差不多。这应该算作“自主+合作+研究”课堂学习的高级形态,线上教学日趋成为主管道,学校线下活动更多聚焦真实任务教学、跨学科整合实践、共同体合作探究和创新学习研讨,越来越像科学家带领团队科研攻关。
5.我国在线教育如何升级换代?聚焦2.0,打破低循环
对照全球走向和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在线教育目前仍处于1.0阶段,盲点是定位不清晰,痛点是资源不对路,堵点是产品不赋能。这次疫情下大规模实战检验,提示我们在线教育第二个拐点已现,急需开启重建,目标是构建支持教育高阶发展的2.0体系,同时积极开展3.0实验,走出低段位循环圈,着力点是改结构,强支撑,变赛道。一是重构学习资源体系。建立与全球21世纪学习目标框架相配套的内容体系,按照学习科学和线上学习原理优化内容呈现、流程改造和节奏设计,在用户细分的基础上设置资源组合,应用数据挖掘、学生画像、创新算法等技术提升分析、诊断和个性支持能效。二是建立差异供给结构。建立在线教育产品分级分类标准,搭建与区域发展基础及实际需求相适应的供给服务体系,按照不同应用主体及其不同发展阶段进行有序迭代,根据在线教育能力图谱设置资源布局和投入结构。三是创新共建共享机制。组织国家队和几大互联网企业搭建2.0主体框架,通过政策引导构建教育与企业多元共建实施体制,创建教育专业力量为支撑研究指导系统,建立在线教育准入机制、评级机制、能力测评机制、高质量服务奖励机制和实时反馈预警机制。通过政策的、资本的、技术的、研究的等多措并举,激发社会和企业升级换代的动力,增强基础研究与指导力量,增加各种面向高阶能力培养的产品研发与供给,淘汰过量的低端、落后、重复产品,抑制不良生长空间,加快全国在线教育整体能力有序进化。目前发达国家在线教育已江山半壁,并有基础教学主管道之势。我们经历了2010年前野蛮生长的10年,又走过2010年后指向迷茫的10年,这次疫情催生的重建良机不可失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