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剂保录取,内部关系,100%通过率。”近日,有考研学生反映称,他们相信了某中介公司的“宣传语”,缴费报名通过该公司调剂录取,结果并未达成预期,而公司在此前曾承诺“包退费”,但真到了退费时又一拖再拖。
日前,北京青年报记者就此进行了多方采访。
考生
花一万多找中介备考调剂
结果“什么忙都没帮上”
于静(化名)是2019年研究生考试的考生,她从打算参加考试开始就接触了不少的中介公司,其中一个跟她联系了半年多。于静觉得对方态度非常热情,便跟该公司签订了协议,帮她处理考试的各种事宜和考试结束后的调剂工作。
于静说,她向中介公司交了15000元。考试结束后,于静的成绩还不错,过了专业分数线,但为了“图心安”,她便让这家中介公司帮忙调剂。可到了调剂那天,她又联系不上中介了。在收到学校录取通知后,于静再次联系对方,对方却让她“再等等”。“我都已经被录取了,你们拿了钱什么也没做。”于静认为这家中介公司并没有对其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于是她要求退还费用,但对方迟迟未回复。无奈之下,于静报警并向有关部门进行了举报,但截至记者发稿,于静说她仍旧没有收到退款。
另一名同学赵珺(化名)同样相信了中介“调剂保录取”的说法。赵珺说,考试结束后,其成绩刚好“卡”在分数线上,第一志愿没有被录取。这时候她在朋友圈里看到了某中介发布的宣传海报,上面写着“调剂保录取”,“名额有限,报完为止,全国择校,一次通关,内部关系,100%通过,不过全额退费”的广告语。与工作人员联系后,她两次向该公司交了共3.4万元,但最终并未被录取,于是她向中介索要退款,同样遭到对方拖延。
据于静和赵珺介绍,在考研调剂的微信群里,有不止一个考生抱怨自己交了钱却没有被录取。“后来我们相互交流了一下,问了业内人士,他们都说,这些中介其实就是在利用调剂的概率赚钱。希望通过我们的教训给大家提个醒,不要再上当受骗了。”
中介
广告宣传系“个人行为”
不排除员工私自承诺
北京青年报记者随后在网上找到了于静和赵珺提及的网站。6月14日,该考试网一名男性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上述学员所指不实。其表示,公司和学院签署合同收钱后,没有达成目标,一直在积极退款,只是走流程需要一定时间。
该人士还认为,公司业务员在微信、朋友圈等网络渠道发布的广告宣传海报,并非公司官方发布,而是广告公司为了谋求利益发布的,与该考研网站无关。而公司业务员在介绍业务时承诺的“保调剂”“保录取”的言辞,只代表其个人意识,并不代表公司。“而且我们这个行业人员流动性很大,不排除有人打着我们的旗号去给客户承诺。”
针对中介的说法,北青报记者拨通了教育考试院咨询信访电话,工作人员表示,类似中介一直都是教育部门严厉打击的对象,并不存在其所说的“学校有人脉”“保证调剂录取”的说法,请考生不要轻信这些中介机构,避免上当受骗。考生还是应该通过国家正规的录取系统和途径报考、调剂院校。
律师
“保录取保通过”违反广告法
虚构事实骗取财物或涉嫌诈骗
北京西城律协权益保障委员会委员、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任战敏律师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介在宣传时作出了“调剂保录取,100%通过率”的承诺明显违反了广告法的有关规定。
被曝光的企业企图将“虚假宣传广告语”归咎于广告公司在法律上是行不通的,根据广告法的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诱导消费者的,由广告主依法对消费者承担民事责任。至于该虚假广告是否是其真实意思表示,是广告公司和广告主之间广告合同的履行问题,广告主可追究广告公司的违约责任,但不能免除其对消费者的民事责任和相应的行政责任。
企业员工在与客户洽谈合作事宜时对相应条款的承诺,使得客户有理由相信是其代表公司作出的,应当视为法律上的表见代理,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应当由被代理人即公司承担,这也是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任战敏律师认为,关于报考学生未享受相应服务或未按约定被录取的情形应当按照合同约定,追究中介的违约责任,按要求进行退款。
任战敏表示,针对中介声称的“有特殊渠道”的情况,明显目无法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的手段骗取财物,涉嫌构成刑法上的诈骗罪。除应退赔缴纳的费用,还可能面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的处罚。受害学生应当及时到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相应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