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道作文题折射语文教改新趋向

“今年北京的作文题时效性很强”“上海卷作文题给考生提供的空间很大”……和往年一样,高考第一天,高考语文作文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2020年高考,全国各省份8套语文试卷共采用了11道作文题,其中5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各命制一道,北京命制两道。这些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命题把握时代脉搏,突出时代精神,呼应时事热点,引导考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奋斗精神,巧妙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教育报特邀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高校学者和来自教学一线的语文特级教师,从不同维度深入解析11道作文题背后折射出的语文教改新方向。

命题价值导向和语文学科特性鲜明——

凸显“立德树人”“以文化人”

文以载道、字传千古。一篇好文章能反映时代精神、激扬家国情怀,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作文既是对考生语言运用能力、人文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全面检测,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能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以文化人的育人作用。

反复对比研究了今年11道作文题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大附中原校长康健认为:“今年的作文题,坚持了近年来高考语文命题紧扣时代重大事件、弘扬时代精神的一贯特点。今年这11道作文题的共性,是普遍采用材料作文;在材料选择上,今年尤其突出了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背景,既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处理疫情防控常态化对自己的影响,又体现出高考改革的新动向和语文学科本身的育人属性。”

和康健的感受类似,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看来,2020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命制与往年一样,继续秉承了语文“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学科特点,贴近现实生活,关注人类命运,发掘文化资源,着重考查支撑考生适应时代要求和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引导考生涵养家国情怀,拓展国际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不过,与往年存在显著不同的是,2020年的高考作文积极反映了时代主题,紧扣全球抗疫等重大事件。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北京卷中语文作文题使用了相关素材;全国新高考Ⅰ卷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聚焦“战疫”这一2020年以来最重要的关键词……

“11道作文题很好地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既体现了宏大的社会背景,又切合考生实际,无论材料内容还是‘任务指令’,甚至具体要求,都让高三学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说。既借鉴历史,回归传统,审视个体自身,又观照当下,关注人类,着眼个体和人类长足发展。”华南师范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德初说。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生活性的统一。一份好的试卷一定不会回避时事热点。”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袁学民认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答好这份特殊答卷,高考作文引发了考生和社会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考自我与外部、时代与个人的关系是全国Ⅲ卷语文作文题蕴含的寓意。从题目要求来看,‘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如何为自己画像’是有很大不同的,这个‘好’字要求学生能考虑到今年以来的特殊背景,考虑到‘小我’与‘大我’的关系。”

重庆市南开中学高级教师陆平举例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和全国Ⅱ卷作文题“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都把考生带入全球抗疫的进程之中,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进而思考人类的未来,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感悟青年在此情境下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发出中国声音。北京卷作文“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从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成功发射这一热点时事切入,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对集体、社会、国家乃至世界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突出时代精神,发掘传统文化中的育人要素——

着重考查考生家国情怀和传统文化素养

将重大社会事件有机融入试题,是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显著特点。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分析说,今年的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了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向考生提出写作任务,引导考生结合自己参与全民抗疫的切身体验,深入思考在人民生命安全面临重大威胁的关键时刻,中国作出的回答和取得的战略成果,从中发现和阐述中国抗疫行动所显示出的制度优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意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

“书写中国文化,滋养家国情怀,是今年高考作文的重要考查点。”成都市第七中学教研室主任、正高级教师黄明勇说,天津卷的题目“中国面孔”延续了这一命题思路。题目引导语中列举的中国面孔既有历史文化名人杜甫,也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还有现实生活中平凡的抗疫工作者和快递小哥等,要求考生写出对“中国面孔”的新思考和感悟。显然,这是希望考生能重点书写抗疫背景下的各种中国面孔,这个题目含蓄地涉及抗疫话题,希望考生能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下表达中国精神。

“天津卷这个题目提到的热播纪录片,不一定每个孩子都看过,但从题目中给的提示语中基本能猜出所指是能代表中国的人物。”康健认为,考生写这篇作文时,如果能从中国14亿人每个人都代表着一张中国面孔这个角度去理解,就能把自己代入进去,“这样很有可能文章写起来会更真实,不至于泛泛而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对此格外关注,给定的材料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文化资源,着重考查考生的家国情怀和传统文化素养。

以全国Ⅰ卷作文题“历史人物评说”为例,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认为,材料中有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史实陈述,有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骘,让考生感受历史,品评人物,观照现实,思考个人发展,从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个人品德修养的提高。

“正所谓谈古论今,二者不相结合,就没有办法体现作文的时代性。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条永远不能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考生要有穿透数千年历史的眼力,也要有胸怀天下的魄力。”黄德初表示,如果能重返高考考场,自己希望碰上这道题。“写好这篇作文,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史基础和阅读视野,并且要能结合对现实的思考,写出自己选择的原因,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很高。但同时这个题目可写的角度也很多,很容易写出思想深度和文采。”

“除了要求有对象意识、身份意识,有效沟通外,还要求考生在三位历史人物中进行选择,实际包含对三人的评价和认知。以此为基点,关联到社会和国家,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从文章中能看出考生的思维层次和思考成果,体现一定的思辨性和开放性,相较以前唯一性的话题有不小创新。”湖北省实验中学特级教师许明红表示。

作文材料选择,着重测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的结合

语文作文究竟该考查什么,向来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康健认为,从学科特性来看,作文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应注重导向性与空间性、公平性、思想性、知识性的融合,要体现教育性与成长性原则。也就是说,作文既要给考生足够大的表达空间,又要保证给的材料对每名考生来说获取信息基本相同,没有偏向性。同时,命题中还要注重思想性、主题性、知识性的融合,比如今年上海卷的“转折”和江苏卷的“智能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都属于意在题外的试题,文字材料给得少,思辨性、哲理性强,主要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供考生发挥的空间大,区分度很大,优秀考生可以引经据典,做到游刃有余。

与往年高考作文题稍有不同的是,今年作文文体相对多样。发言稿、演讲稿、书信……今年的11道高考作文题,要求学生以应用文文体完成的就有4道。“这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的结合。”袁学民说,语文要学以致用,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提供助力,满足其实际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空谈议论。

读完今年高考作文题目,受访专家普遍认为,今年命题背景材料的选择,将所涉内容是否在学生熟悉的范围、学生生活中能否接触到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如北京卷作文“一条信息”取材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审题难度不大,但能引发人深入思考。同时,作文题也不回避热点话题。涉及的疫情防控、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备考过程中容易触及的热点,考生对此当不陌生。

语言表达能力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以今年的作文试题为例,既有过去常见的应用性文体,如全国Ⅰ卷写一篇参加“历史人物评说”主题班会的发言稿,全国Ⅱ卷写一篇“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演讲稿;也有新的应用写作形式,如新高考Ⅱ卷要求学生以《中华地名》节目主持人身份,写一篇题为“带你走近_________”的主持词。

今年作文试题还有一个特点,试题加强了对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比如全国Ⅲ卷作文“如何为自己画好像”,通过设置充分的思辨空间,由浅入深地考查了学生对这两项能力的综合运用。

在高考内容改革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看来,这个题目很好地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不仅仅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和社会,更要认识自己。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认为,首先,学生需要对试题材料进行细读辨析,挖掘其中内含的逻辑关系:认识自我的困难,如何克服这一困难,以及认识自我的意义,这三个环节构成辩证统一的整体。其次,学生还要运用辩证思维从中提炼出三对重要的辩证关系:自我作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镜子与自画像、个体与社会。最后,写作任务将学生拉到生活实践中,一方面促使学生批判性地探究,“画好像”中“好”的标准何在、具体内涵是什么;另一方面启发学生认识到,“画好”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上述三对关系。整个作文题的材料、情境和任务设置,就在“如何”的思考与“画好”的求索中,使学生体会到理论思辨与现实实践的辩证统一。

“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都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所谓文史哲不分家,这样的题目也提醒学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和准备。不能只把语文当作可以突击的科目,一味地关注热点,囤积素材,只会让人更扁平。”袁学民建议,对于未来的考生而言,语文学习更要立足中国文化,体现文化自信,与时代变化共鸣共振。不仅要关注经典作品,也要关注经典人物、关注时代议题,并能够建立和传统文化的连接,一手抓中国文化经典,一手抓时代热点。

“语文不是一般的学科,它在所有学科中具有统率性的作用。近些年的高考作文,大多采用的是材料作文,且相对偏重写带有议论文性质的文体。之所以多采用材料作文,是因为这种方式比较容易把导向性和暗示性隐藏起来,一般不会出现不同地区考生写的作文大同小异的情况。”康健认为,像描述蒸汽机工作机理这样的和科学相关的说明文,其实对考生学习其他学科,作用非常大。今后,高考作文命题可以通过小作文、微作文等方式,适当加大这方面文体的考查,以牵引未来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商务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