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经济学家的育儿指南

在我两个孩子都还小的时候,他们很喜欢睡觉时用襁褓。我们当时选了一个叫“奇迹毛毯”的牌子,把宝宝裹起来的步骤非常复杂,大概只有哈里•胡迪尼才能挣脱出来逃之夭夭。因为担心孩子把大便拉到上面,又没有其他换洗备用的,我们就一口气买了9条。

襁褓确实可以让孩子睡得更好,但问题是你不能一直用下去。当孩子渐渐长大,襁褓裹不住了,你就要另想其他办法。在新手父母看来这可能根本不算什么,但撤掉襁褓其实很不容易。

我们的大女儿佩内洛普在停止使用襁褓之后,睡眠习惯变得糟糕透了。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依赖一个摇摇床,直到今天回想起来我还有点后怕。有些家长告诉我他们在网上能搜到各种来路不明的大号襁褓,有女性网友发帖说如何给一岁半的孩子制作襁褓。

生二胎的时候你可以纠正之前犯的错,回首往事,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家长,你肯定不会再在第二个孩子身上犯同样的错误。当时我最想纠正的就是换掉襁褓的做法,我这次一定会搞定。

当小儿子芬恩大约四五个月的时候,我做了个计划:首先,我会像往常一样把他用襁褓包起来,但是把一个胳膊放到襁褓外面;然后过几天等他习惯了之后,我再把他另一个胳膊放出来;再把他的腿慢慢放出来;最后我就可以把整个襁褓撤掉了。网上都说这样做就不会在去除襁褓的时候连带把宝宝已经养成的好的睡眠习惯也一并丢掉了。

我挑了个撤掉襁褓的日子并告诉了我丈夫杰西。

可是,就在快到这一天的一个炎热傍晚,停电了,空调不运转了。芬恩的房间温度直逼30摄氏度,当时快到他睡觉的时间了,我立刻慌了,如果给他一层层地全部裹上,那估计我儿子就要被烤熟了。

我是否先不让他睡直到恢复供电?可万一这种情况要持续好几天呢?我是否仍旧给他裹上襁褓,但那样会热坏的吧?而且这么做简直是不负责任啊!我是否就这样抱着他入睡直到温度降下来呢?但这样还是会很热,而且芬恩在被人抱着的时候通常睡不久。

暂且把原先的计划抛在一边,我把儿子放到床上,给他穿上了纸尿裤和连体衣,没有用襁褓。我一边冒着汗给他喂奶一边试图跟他解释:“芬恩,对不起,现在太热了,我们没法给你裹起来。但是别担心,你还是可以睡着的,你一定可以的!你现在可以吮手指了呢,是不是很棒呀?”

芬恩给了我一个大大的笑脸,我把他放到婴儿床里,没有裹襁褓。就这样我离开了房间。我准备好迎接最糟的情况了,换作是佩内洛普的话,她肯定会大哭,但是芬恩只是诧异地咕哝了几声就睡着了。

一个小时后,恢复供电了,那时芬恩已经睡着了。我问丈夫需不需要现在进去给儿子重新裹起来,杰西说我一定是疯了,他把所有的“神奇毛毯”都扔到了捐助桶里。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琢磨,如果我去把毯子从捐助桶里掏出来给儿子重新再裹上,那他现在是不是会睡得更糟糕。我当时很想去网上找一些因为用或者没用襁褓而影响睡眠习惯的文章,但最终因为太热我没有去,我们使用襁褓的日子就这样一去不返了。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能为孩子做出最正确、最好的选择,但同时我们几乎不可能知道什么选择才是最好的。哪怕你已经有了第二个或者第五个孩子,出人意料的事情总是会发生。这个世界以及我们的孩子时刻都会让我们措手不及,哪怕是很小的事情我们也很难一下子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停止使用襁褓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它映射了为人父母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主题,那就是你根本没有预想中的那样可以控制很多事情。你也许会问,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要写这本新手父母指南?我的答案是:即使不受控制,你还是可以做出选择,而且这些选择很重要。

我们的问题在于,大环境很少会把选择权留给父母,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数据和经济学能帮上不少忙。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读者了解和运用正确的信息和方法,通过数据和经济学原理,来为家庭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减少早期育儿的压力。我同时希望这本书可以提供一些基于数据做出的基本指导,来解决初为父母的前3 年可能遇到的重要问题。我的个人经历告诉我,做父母的前3 年是很难的。

我们当中许多人当父母的年纪都比我们的上一代人要晚一些,这意味着我们更加成熟,有自我管理的能力。科技的发达让我们习惯了在做选择的时候可以拥有无限多的信息,我们希望育儿的时候也能这样,但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决定太多,可我们掌握的信息又实在有限。

尤其是头几年,每天都有各种问题和挑战,当你寻求建议的时候,每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这些人俨然都把自己当专家了。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经历虚弱的产后状态,身心疲惫地应对那个不肯好好喝奶、睡觉、停止哭闹的家庭新成员。

深呼吸,放松一下吧。

有很多大问题:比如该不该母乳喂养,该不该睡眠训练,用哪种方法,宝宝食物过敏了怎么办。有人说不能给宝宝吃花生,也有人说应该尽早让宝宝吃花生,到底听谁的?该不该接种疫苗?什么时候接种呢?也有很多小问题:比如让宝宝睡在襁褓里是不是个好主意,宝宝是不是应该有个规范的作息日程。

这些问题不会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就自动消失不见。在吃和睡刚刚开始稳定之后,你又得处理孩子闹脾气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究竟该怎么办?应该管教吗?怎么管教?驱魔吗?有时候好像真的就得这样,你可能需要冷静一下。该不该让孩子看电视?网上有人说看电视会把孩子变成连环杀人狂。要不还是别冒这个险吧,天哪!饶了我吧!

在这些一连串的问题之外,还有我们无尽的担忧,“我的孩子正常吗?”当你的孩子还是几周大的时候,正常的标准包括:孩子是不是尿得足够多,有没有哭得太频繁,体重是否达标;后来就变成了他们睡得怎么样,有没有学会翻身,会不会笑;再后来就是他们会不会爬,什么时候能跑,能说话,词汇量是否丰富。

我们到哪儿去找答案?父母怎么做才是对的?正确的方法存在吗?你的儿科医生也许会帮你,但他们更倾向于关注医学层面的问题。我女儿在15 个月的时候还不会走路,医生告诉我如果再过3 个月她还不会走,那我们就需要开始筛查她是否有发育迟缓的情况。如果发育迟缓,那就需要早期介入治疗,这和发育速度仅仅是比平均值慢了一点儿是不一样的。

我们不清楚晚一些达到成长指标会有什么严重后果。而且,你不可能随时随地都能找到医生。凌晨3 点,你3 周大的宝宝只肯跟你一起睡的时候,你不知道该不该让宝宝独自睡觉,你只能去网上搜寻答案。睡眼蒙眬的你一边抱宝宝一边上网查该怎么办,看看脸书上别人怎么说,而一旁是鼾声震天的丈夫(都是因为这个浑蛋)。

网上充斥着各种观点,很多来自你信任的人,比如朋友、妈咪博主、了解相关研究的人,但他们的说法都不一样。有些说你和孩子一起睡很棒,非常自然,只要你不吸烟喝酒就没有任何危险。他们说那些认为一起睡很危险的人其实是方法没用对;但是另一方面,官方说法是绝对不可以这么做,你会害死孩子的,和孩子一起睡很不安全,美国儿医协会让你把孩子摆在你床边的摇篮里。可是那样的话,孩子立该就会醒。

一些不冷静的评论让情况更加糟糕。我曾目睹过很多脸书的讨论群,把一个简单的关于如何睡觉的决定演变成了对父母本身的品头论足。那些人声称和孩子一起睡不仅是个糟糕的决定,而且是只有糟糕的父母才能想得出来的烂决定。

面对这些互相矛盾的信息和观点,你如何才能为自己的孩子、为自己,甚至是这个家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为人父母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是个经济学家,一个主要研究卫生经济学的教授。我的日常工作就是分析数据,找出研究当中的因果关系。然后我会在关注成本和收益的经济学框架中运用那些数据来思考如何决策,这是我的研究和教学领域。

我也尝试在教学领域之外运用这些规则。很幸运我有一个同样是经济学家的丈夫,我们懂得彼此在说什么,所以我们可以在同一个规则框架下一起做决定。我们在家的时候经常运用经济学安排生活中的事情,做父母也同样如此。

比如在我还没当母亲的时候,大多数晚上我都会自己做饭,我很喜欢做饭,这是一天结束之后放松的方式。我们的吃饭时间通常比较晚,7点半到8点之间,吃完再收拾一下然后去睡觉。

佩内洛普出生之后,我还是这么安排。但当她慢慢长大可以和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事情就乱套了。她必须在6点左右吃晚饭,而我们起码要5点45才能下班到家,怎么在15分钟之内把饭做好呢?

下班之后开始做饭是个不可能完成的挑战。我考虑了其他选择:我们点外卖,或者做两顿,一顿简单快速的给女儿,等她吃完去睡觉了我再做一顿稍微正式的。我还听说有一种半成品菜,把所有的材料按食谱都给你准备好,你只要煮煮就行了。

那么,你应该怎么做?

如果你想像一个经济学家那样考虑问题,你必须拿数据说话。这种情况下,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和我自己做饭的开销相比,这些选项的花销如何?外卖显然更贵,给佩内洛普做鸡块和给自己做饭相对来说成本低,订购半成品菜处于中间:比我自己买菜做饭稍微贵一些,但比外卖便宜。

但这不是衡量的全部标准,因为还要考虑时间成本,或者用经济学术语来说是机会成本。我早晨要花15到30分钟准备食物,这个时间我本来可以用来干点别的(比如写论文,写我的第一本书),这些时间都是有价值的,我们不能忽略。

如果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订购半成品菜就感觉赚到了,甚至点外卖都不失为好的选择,我的时间成本可以弥补金钱成本的微小差别。做两顿饭似乎更不划算,因为那要花掉更多的时间。

这样判断也还是不全面,我没有考虑自己的偏好,也许我像许多人一样就是喜欢自己做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其他的选择更划算,我还是觉得自己做更好,因为我愿意为自己做饭这个选择买单。

即使订外卖最节约时间成本,有些家庭还是非常珍视在家做饭的机会。有些家长希望每天晚上都可以和孩子一起坐下吃晚饭;有些家长会喜欢做两顿饭这个选择,因为这是个很好的休息以及和另一半交流的机会;又或许你喜欢不断变换方式,主要还是看个人偏好。

经济学思维不是用来替你做决定的,而是告诉你该如何去做决定。你将学会问自己,究竟有多喜欢做饭才会觉得做饭是正确的选择。对我来说,尽管可以选择订外卖但我不喜欢,我想和女儿一起吃饭。虽然我爱做饭,但又没那么热爱,所以最终我选择了半成品菜,味道蛮不错的,就是羽衣甘蓝放得有点多。

这个家庭小故事似乎跟该不该母乳喂养无关,但从如何做决定这一点上来说,二者的判断标准没有区别。你需要知晓关于母乳喂养的好处的数据,同时你也需要考虑家庭的偏好。

我怀我女儿的时候,就用了这个方法。我当时写了一本书叫《一个经济学家的怀孕指南》,书中分析了很多怀孕过程中的规则以及数据统计事实。佩内洛普出生后,我还继续使用这种决策的方式,而且用得更多。现在的你需要每天应对一个活生生的人,哪怕她还是小宝宝,她也会有自己的想法。你希望你的孩子一直都快乐,但同时你必须为他们做出艰难选择。

我想到了佩内洛普对婴儿摇床的依赖,在她不再使用襁褓之后,她就坚持要在摇床里睡觉。这个东西的缺点就是不便于携带,我们去哪儿都得带着,包括那次糟糕的西班牙之行;更糟的是这个摇床可能会把头睡扁。但是睡不睡摇床不是我们而是她说了算。

当我们决定不再用摇床的那天,她一整天都不肯睡觉,拼命哭闹,把保姆都弄疯了。佩内洛普在这一轮赢了,第二天我们还是给她继续用摇床,直到她长大到摇床无法再承受她的重量,只能放弃。你也许会说我们妥协了,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做了一个把家庭和谐放在第一位的决定,而不是按书上说的,把佩内洛普转移到适合她月龄的婴儿床里面。在孩子面前有一些原则是要坚持的,但在一些非原则的事情上,运用我所说的成本-收益分析,可以减少做决定的时候产生的压力。

说到决定,我想起怀孕的时候发现,从数据出发可以让我变得理性,免于纠结。很多大的决定比如母乳喂养、睡眠训练、对抗过敏这些问题其实都有研究资料可查,但是有些研究不够严谨深入。比如母乳喂养很难做到,但你会不停地听说母乳喂养的各种好处。医学指南和网络上的各种发声让母乳喂养变成了必须,再加上来自亲朋好友的劝说。但是母乳喂养的那些好处都是真的吗?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比较母乳喂养的孩子是否比非母乳喂养的孩子更健康更聪明,但值得注意的是母乳喂养并非母亲随意做出的决定,她们其实会很仔细地考虑这个问题。

美国最近的一个数据表明,坚持母乳喂养的女性普遍受教育水平更高,拥有更高的收入。这有可能是因为这些女性得到了更多的支持,比如产假,让她们有充分条件进行母乳喂养;也有可能是因为她们更加坚信母乳喂养有助于养育健康聪明的宝宝。

无论原因是什么,事实摆在那里,这就是确凿的数据。有关母乳喂养的研究不断发现,母乳喂养跟孩子的好成绩、肥胖率的降低都息息相关,但这些结果同时又跟母亲的教育水平、收入和婚姻状态相关。

我们如何知道究竟是母乳喂养还是这些女性自身的差异导致了孩子的区别呢?那就要看哪些数据起了更关键的作用。我运用自己的经济学思维,主要提取有因果关系的那部分数据来分析。

因果关系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有时候看上去联系紧密的两件事,深入追踪下去会发现根本无关。比如,吃蛋白棒的人会更健康,但这其实跟蛋白棒无关,只是因为吃蛋白棒的人同时有很多其他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本书里讲的方法旨在帮助你找出优质有效的数据,比如有些数据证明母乳喂养能够持续减少婴儿腹泻,但母乳喂养能提升孩子智商的数据则不具有可信度。

关于母乳喂养的数据非常多,可当孩子长大一些之后,可参照的数据就变少了,比如长期看电子屏幕对孩子有什么影响。这确实令人沮丧,但至少你能明白数据领域也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关于准备晚饭的问题,仅仅有数据是不够的。当看到数据之后,我做了一系列决定,但即使是相同的数据,背后的决定也不尽相同。数据只是我们参考的因素,个人偏好也需要考虑。比如在决定是否母乳喂养的时候,考虑那些好处当然是有帮助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成本和代价。你也许很讨厌母乳喂养,又或者你需要立刻回去上班并且不习惯泵奶。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关注母乳喂养的好处而不去关注要付出的代价,可是好处被放大的后果会很严重。我们应该同时考虑这些个人偏好,关注孩子之外也应该关注自己。在考虑什么才是适合孩子的养育方式时,无论是做全职父母、送孩子去日托还是请保姆,看数据固然有帮助,但更重要的是考虑什么样的决定对全家人是最好的。

拿我的例子来说,我当时十分确定我要回去工作,也许我的孩子们更希望我待在家里,但那不是我想要的。我去找了相关的数据,但是最终我的个人意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基于数据我做出了决定,同时这个决定也是对我最好的。

做决定时考虑自身的需求很难被认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觉得这是为人父母内心最大的纠结。我们都想成为最棒的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做出的决定是最正确的。所以当做出决定之后,我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完美的。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名词:认知失调理论。如果我已决定不母乳喂养,那我就不再去想母乳喂养的任何好处,我会坚定地认为母乳喂养纯属浪费时间;但假如我在两年时间里每隔3 个小时就泵奶,那我就必须坚信母乳喂养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光明美好的未来。

这是根植于人类内心的欲望,你的选择对你而言就是对的,但不代表对别人来说也是最好的。为什么呢?因为你不是别人,你的情况和别人不一样,你的偏好也不一样,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讲就是你们的约束条件不一样。

当经济学家讨论人们如何做出最优选择的时候,我们通常说的是人们在约束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比如萨莉喜欢苹果和香蕉,苹果3 美元,香蕉5 美元。在你问我萨莉应该各买几个之前,我们假设给萨莉一个预算,这些钱就是她的约束条件,否则她可以买无限多的苹果和香蕉(经济学家认为人们是欲求不满的)。

我们做决定时,也是有约束条件的,钱当然是其中一项,另外还有时间和精力。睡眠是赚不回来的,如果睡少了,你就是在放弃睡眠充足带来的好处。你在公司泵奶的那部分时间原本可以用来工作。考虑这些因素之后,做出适合你的决定。那些不需要睡很多觉,或者有更多时间去小憩,或者可以一边工作一边泵奶的人,也许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为人父母已经很难了,我们就别给自己施加压力了。

这本书不是告诉你该为孩子做什么决定,而是提供给你一些必要信息和决策框架。数据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样的,但是决定是你一个人做。你也许会发现,与新手父母要做的许多重大决定(从如何哄宝宝睡觉到允许孩子看电子屏幕的时间)有关的数据令人震惊。有人也许会告诉你让孩子哭着睡去没关系,但你还是亲眼看到数据的时候会感觉更安心一些。

在我写《一个经济学家的怀孕指南》的时候,发现了很多关于咖啡、酒精、孕前检查、无痛分娩的数据,个人偏好很重要,但很多时候数据也十分清晰。比如长时间躺在床上休息不是个好主意。和怀孕时期相比,本书里面的数据明确显示需要避免的情况要少很多,你们全家的偏好是最重要的,但这不代表数据没帮助,数据一直都很有用,只不过依托数据做出的决定会不一样,甚至会比孕期的时候更不一样。

这本书从准妈妈进产房开始讲起,第一部分涉及的早期问题大多与医学相关,比如割包皮、新生儿筛查测试、婴儿体重下降。我会分析从医院回到家之后,该不该给婴儿裹襁褓,该不该避免细菌接触,需不需要过度沉迷于收集新生儿的数据。这一部分同时也会讨论产妇如何恢复身体,以及产后抑郁的问题。

第二部分关注的是新手父母在孩子早期需要做的重大决定:是否决定母乳喂养?如果答案为“是”,应该如何操作?疫苗接种、孩子的睡眠姿势以及睡眠训练,做全职妈妈还是回去上班?送孩子去日托还是由保姆看护?

第三部分关注的是从婴儿到幼儿的过渡时期,父母会面临的一些问题:该不该让孩子看电子屏幕、如何对孩子进行如厕训练、该不该对这个时期的孩子进行管教以及其他很多涉及教育方面的内容。我会向你展示孩子什么时候该会走、什么时候该会跑以及什么时候该学会说话的一些数据,也会告诉你这些是否很重要。

最后一部分讲的是如何做新手父母。孩子出生之后你们变成了父母,很多事情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这一部分,我会谈到早期育儿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对夫妻关系的影响,以及要不要二胎、什么时候要的问题。做父母的会听到很多来自社会各方的建议,但这些建议背后的原因却很少有人解释,我们对这些做法和建议的可信度一无所知。这些原因越不解释清楚,就越会剥夺人们思考如何做选择的能力。父母首先要做自己,他们应该有选择的权利,而不是被这些建议绑架。

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让新手父母拒绝接受口口相传的育儿经验,而是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那些你听到的育儿建议,以便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和判断信息的真伪以及建议是否正确合理。当你找到这些建议的真伪的证据,并且学会筛选和甄别时,你就可以为自己的家庭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你对自己做出的决定很开心、很满意,那么你就能拥有快乐和轻松的育儿方式。

希望看完这本书,你能有机会多睡一会儿。

QQ图片20200727162854.png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商务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