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被指借“靓号”变相额外收费一事持续发酵。自9月24日澎湃新闻报道了手机尾号6789的移动用户张先生遭遇“靓号”降低资费被拒一事之后,截至9月27日晚,澎湃新闻又接到消费者靓号资费问题投诉40起。
多位消费者通过澎湃质量报告投诉平台反映,其使用的手机号被划定为靓号后,每月被设定了最低消费额度,且部分合约年限长达99年!
手机号码本质就是一个符号,是不是“靓号”,功能、使用价值都一样。从这点看,本就不存在所谓靓号和普通号的区别。
当然,现实层面,“6789”这样的连号也好,“8888”这样的“吉祥号”也罢,或囿于习惯性的社会偏好,或纯粹是满足个体的虚荣心,它们都更受欢迎,正所谓物以稀为贵,这类号码都难免被赋予更多溢价。
一定程度上说,电信运营商对所谓“靓号”设置最低消费等限制,也正是对这种溢价的标价。这套规则也被多数人所默许。有网友在相关新闻的跟帖中就表示,只要事前签订合约,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没毛病。
但围绕“靓号”合理性的争议,真不只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就可以解释这么简单。
首先,“靓号”的边界模糊。到底何谓“靓号”,解释权完全在运营商,也缺乏具体标准。其中的“主观性、随意性、无边界性”,显而易见,这真的合理吗?通讯号码作为国家资源,运营商有没有权利对之进行分类“标价”,并独享溢价收益?
其次,运营商对“靓号”的溢价变现,也涉嫌违规。《电信条例》和《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中,均禁止电信经营者“向用户收取选号费”和“以任何方式限定电信用户使用其指定的业务”。目前围绕“靓号”的合约规则,不管是限定最低消费标准,还是要求预存话费,虽未言明是“选号费”,但实际就是打擦边球。
再者,即便是合约规则,也存在着不诚实的情况,很难说是真正的平等契约。不少用户就反映,当初说好的三年后可以任意更改套餐,“到期”后却被说是“终身”限定,或者只能改多不能改少。
更严重的一点是,“靓号”被指成了炒作资源。很多时候,消费者获得“靓号”一般要通过“特殊渠道”,一些号码甚至在网上炒出了天价。这里面是否有运营商的推波助澜,值得审视。
综合言之,运营商对“靓号”的特殊合约,并非存在即合理。其中有着多个面向的问题,关系到号码资源的规范管理、运营商的经营边界、用户权益、公平消费等等大问题。特别是在提速降费的大背景下,只能升不能降的最低消费限制,且动辄合约到2099年,更显其不合理与霸道。
手机“靓号”,是该有一个敞亮的说法。不能再由消费者大战风车,监管部门应该拿出更明确的态度、更有痛感的执行力。拿掉“靓号”的溢价,天塌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