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大科学装置,人才待遇得跟上

“建好仅仅是开始,用好才是关键。如果没有坚实的物质保障,FAST就难以凝聚一群心无旁骛为之工作的科研人员,如此,FAST也就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钢铁‘躯壳’。”

“中国天眼”验收在即,可10万年薪却难觅驻地科研人员。此事经《科技日报》独家报道后,在网上炸开了锅。有“心疼科研人员”的网友表示,像“中国天眼”这种世界级的大科学装置,开出10万年薪太“寒碜”,难怪招不到科研人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薪资待遇,才匹配得上这样的大科学装置?

10万年薪算不算少?根据贵州省人社厅发布的消息,2017年,该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62924元。而贵州统计局网站显示,2017年,该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71795元。即便FAST驻地远离城市喧嚣,条件艰苦,但这样的收入水准,在当地尚不算“寒碜”。况且,工作一定年限后,如顺利入编,薪资会随之“水涨船高”。再者,FAST所提供的,也远非一份养家糊口的薪资,对于真正有心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才俊而言,这个事业平台的成长空间显而易见。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在未来若干年内,FAST或将产生一批诺奖级别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参与其中何其之幸?

但为什么公众会认为10万年薪太少?与北上广不断飙升的房价相比,与影视明星动辄数百上千万的出场费相比,与高科技企业抢人大战中的天价年薪相比,这些年,我国科研人员的收入多少有点“波澜不惊”。现实的差异,难免让人有落差感。声名在外的FAST,一个耗资12亿才建成的大科学装置,难道就提供不了更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疑问代表了公众善良的愿望和殷切的期待。

诚然,唯有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才可能厚积薄发。但人类社会是以物质为基础的,说得浅显一点,谁都离不开吃喝拉撒、生老病死。特别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们不能苛求科研人员像老一辈科学家那样,国家一声号召,便奋不顾身奔向远方。同时,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科研事业也不像过去那么囊中羞涩。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超1.76万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13%,再创历史新高。这说明,善待、厚待科研人员,我们有物质条件。

事实上,对于大科学装置来说,“买得起马,配不起鞍”的状况由来已久。早在几年前,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就公开发出疑问,为啥国家花了这么多钱建设大科学装置,却没有配套的人员管理、薪资发放机制?建好仅仅是开始,用好才是关键。大科学装置能否发挥作用,最大的决定性因素还是人。像FAST这样的大科学装置,除了顶尖的科学家,更离不开一群维系其正常运营的科研“工匠”。如果没有坚实的物质保障,FAST就难以凝聚一群心无旁骛为之工作的科研人员,如此,FAST也就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钢铁“躯壳”。

应当看到,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这些年大科学装置“重物轻人”的情况有所改善,但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科研人员的智力价值仍得不到足够的体现。这方面不妨学学国外,将大比例的人员经费纳入大科学装置的建设经费中,进一步优化人员经费投入机制,探索更为灵活的管理机制,为科研人员提供有尊严的薪酬待遇,彰显价值导向,从而激励更多人投入到科研创新中去,创造更多更大的社会价值。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商务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