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防控中,对感染者的接触者追踪是个关键环节,及时筛查有助于控制疾病蔓延。传统的接触者追踪依靠问询,医务工作者或公共卫生部门会了解每一位确诊患者的旅行史、流动路径、搭乘过的交通工具。
新冠疫情下,多国开始尝试使用技术手段辅助筛查。新加坡已于3月底推出一款名为TraceTogether(“共同追踪”)的应用程序,利用蓝牙记录不同手机之间的近距离接触和时间。新加坡总人口570万(截至2019年6月),目前该程序的用户数已达100万。
新加坡推出TraceTogether应用程序,目前用户数已达100万。
最近加入技术支持的是两大科技巨头苹果和谷歌,4月10日,他们发布联合声明,宣布将合作开发基于蓝牙的接触追踪工具,未来将用于iOS和安卓两大手机操作系统。
不同于中国的“健康码”,苹果和谷歌的接触追踪并不需要用户自行申报或后台审核,它更为“隐形”。
手机蓝牙通常可以接收到一定范围内的蓝牙信号(通常为30英尺,约合9.14米),当两台手机小于一定范围,且机主都安装了相关的应用程序,他们的手机会分别记录下这次相遇。如果有人确诊感染新冠病毒,应用程序会向其接触者发送警报,提醒接触者进行必要的隔离和诊疗。
让人们口袋里的智能手机变成追踪工具,数据的隐私和安全是一大隐忧。苹果和谷歌表示,该技术确保隐私和安全。为确保匿名性,每台手机的身份密钥会定期更新。而收集到的其他设备的密钥也只会在个人手机中存储,不会上传至云端。此外,该工具也不会收集或上传用户的位置信息。
两家公司绘制了示意图,解释接触追踪技术是如何起效的。
两个陌生人Alice和Bob相遇,在长椅上聊了10分钟。二人的手机内都安装了基于蓝牙追踪的应用程序,两部手机在后台自行交换了匿名的身份密钥。不久,Bob确诊新冠。他通过该应用程序通报病情,在他同意后,程序将最近14天内他生成过的身份密钥上传。
Alice的生活还在继续,她的手机会下载新冠确诊者的身份密钥,并与存储在自己手机内的近期接触者密钥做比对。Bob确诊后不久,她收到一条警报:“你最近的接触者中,有人确诊了新冠病毒,请点击获取更多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Alice并不知道确诊者就是Bob,但她会收到相关提示,知道接下来该做些什么,自我隔离观察,申请进行病毒检测。
两家公司合作开发的接触追踪技术示意图 图 Google
各地的公共卫生部门会根据疫情变化调整“接触者”的界定范围,如与确诊者的距离远近、接触时间长短等等,应用程序开发者也可以随之调整,筛选更精确的接触者发出警报。
该技术的支持者认为,通过蓝牙追踪可以实现更为“精准”的隔离——相比一刀切式的全城封锁,它可以智能识别出潜在的高风险接触者。理想状态下,它能帮助人们恢复生产、复工复课。
但也有人怀疑其有效性。除了数据隐私和安全之外,一大问题是覆盖率,拥有智能手机、自愿下载应用程序、自愿上传身份密钥,每一步都会“过滤”掉一部分人群,比如老年人、农村地区、低收入群体。此外,相比iOS系统,安卓系统的更新率一直较低,苹果CEO蒂姆·库克曾在2019年的发布会上调侃,iOS 12的更新率达到了85%,而Android 9的更新率只有10%。这意味着即便安卓发布了应用蓝牙追踪技术的新系统,真正升级系统的安卓用户仍占少数。
苹果CEO库克曾比较iOS12和Android9的系统更新率 图为WWDC2019截图
Farzad Mostashari是医疗科技公司Aledabe的创始人,也是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前国家卫生信息技术协调员,他在个人推特上质疑该技术的普及率和安全性。它能识别一些“偶遇”(random contact),但绝大部分接触者可以通过传统的问询方式追踪筛查。“在后台时刻追踪记录你与他人的接触,耗电,也不会带来任何娱乐感,这样的应用程序真的能普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