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断供”浪潮,为何说借海光芯片的自主可控是在割韭菜?

这两天闹得沸沸扬扬的英特尔(Intel)“断供”国产服务器厂商的事件,总算迎来一个比较美满的结局。7月3日早晨,浪潮信息在深交所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目前生产经营正常,英特尔已恢复对浪潮的供货。

但对于打算爆炒中科曙光的人来说,这却是一个利空消息。在断供消息传出后,中科曙光因持有海光芯片36.44%股份而涨停,大有取英特尔而代之的势头。

在英特尔恢复供应后,7月3日,在大盘上涨超1个百分点的背景下,中科曙光却跌2.57%,成交金额达44.25亿元,盘面显示特大单净卖出。

显然,有大量资金在脚底抹油,同时,也有资金难免成为韭菜。

这事从头到尾带有哄骗的味道,个别券商和部分媒体的帮腔也许是缺乏专业度,也许是别有用心,总之,这一事件犹如一盏灯,照亮了一众韭菜的脸:借着自主可控的名头,就可以肆意收割

券商研究报告称海光芯片为自主芯片,认为其在性能、生态和安全方面有综合优势。海光芯片属于X86架构,也就是CISC指令集,和英特尔的芯片属于同一阵营,绑在了英特尔的大树上,生态是没得说,但要说性能和安全方面有优势,实在不敢苟同。

这个问题涉及到海光芯片的前世今生。

海光的成立离不开AMD。实际上,海光成立的初衷,自主可控并不是首要任务,规避英特尔的专利限制和相关法律,替AMD在中国服务器市场抢占英特尔蛋糕才是重中之重。

为此,海光经历了九曲十八弯的操作:

首先,AMD和天津海光通过合资的方式,分别成立两家新公司,一家是由AMD控股的海光微电子,另一家是由天津海光控股的海光集成电路,两家公司均位于成都;

海光微电子的工作是代理AMD的IP授权同时负责芯片生产,海光集成电路则负责芯片设计与销售,但从具体过程看,中方控股的海光集成电路的所谓“设计”其实非常勉强,可以说聊胜于无。

一颗海光芯片的诞生过程,可以清楚透视AMD的大权在握,以及中资公司的弱势。

AMD首先将IP授权给海光微电子,并给出芯片布局的建议,海光微电子作为二传手,将完成度很高的芯片设计传给海光集成电路。

海光集成电路再将要修改的芯片设计部分反馈给海光微电子,海光微电子再提交AMD工程师,由其决定批准还是否定(也就是说,即使修改芯片,中资公司也没有决定权),然后形成最终的芯片设计版图并返回海光集成电路。

同时海光微电子联系代工厂订购晶圆生产,然后将生产好的die卖给海光集成电路,由其封装成成品处理器后,在中国内地市场销售。

上述繁琐的过程可以简化为:AMD和其控股的海光微电子完成最具含金量的芯片授权、设计和代工生产,中资控股的海光集成电路主要负责几乎没有技术含量的封装和市场销售,既没有芯片设计的自主权,也没有修改的发言权,何来自主核心技术?

如果用写作文打比方,好比AMD完成了全篇写作,海光集成电路只是对个别字句提出修改意见,最后还得由AMD决定改不改,虽然作文最终发表时只挂了海光集成电路的名,但你能说作者就是它?

从一颗海光芯片诞生的弯弯绕绕过程可以看出,AMD牢牢掌握了海光芯片的设计、生产,以及IP授权,因此说海光芯片是换了马甲的AMD芯片更为准确,给它戴上自主芯片的帽子,实在是高看它了。

正因为如此,一旦太平洋对岸一声令下,国产服务器也不可能用上海光芯片,何来安全一说?实际上,要说自主可控,龙芯、兆芯都比海光芯片更靠谱,毕竟这两家不仅有自己的架构,也不存在IP授权这种被捏七寸的短处。

其实,为防止海光芯片对自家芯片的冲击,AMD对其做了大幅阉割,性能严重缩水,仅在AES编码上,两颗32核心的海光竟然都跑不过入门级的4核心锐龙3 1200,具体见下图。

说白了,海光芯片不过是AMD用来进攻英特尔在中国服务器市场的一个马前卒,但比较搞笑的是,竟有媒体报道称,海光芯片(拥有)自主CPU核心技术,还认为其性能可以与英特尔比肩,相比其他国产芯片更具优势(仿佛听到英特尔雷鸣般的嘲笑声)。

资本市场对这么明显的事视而不见,还蜂拥追逐,是庄家的局太好做,还是韭菜又开始生生不息?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商务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