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AI应用落地加速,避免“算法独裁”需要中国方案

全球疫情之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实际场景中加速落地。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在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等多个领域都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技术蓬勃发展带来的法治挑战也在相应增加。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季卫东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疫情防控加快了数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型。然而,人工智能对海量数据的渴望和吞吐,正在冲击个人隐私和信息处分权,在一定程度上给现代法治体制带来挑战。

“特别是电脑的网络化和算法的黑箱化,导致因果关系难以确认和说明,势必动摇责任政府和问责原则的基础,助长某种‘机器官僚主义’的倾向。”他提出,必须及时对人工智能治理以及相关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出中国方案。

便利性的代价

一方面是人工智能应用落地加速,带来生产效率和生活品质提升;另一方面是这些便利性带来牺牲隐私、冒犯人格等代价,引起了越来越多个人和企业的重视。

6月8日,IBM公司CEO克里什纳宣布IBM退出人脸识别业务;6月10日,亚马逊暂时禁止向美国警察提供人脸识别技术,禁令将持续一年;6月11日,微软禁止将人脸识别技术销售给警方;而早在今年初,Clearview AI公司就遭遇重大数据泄露,30亿张人脸数据被泄露,引发美国社会的巨大担忧。

季卫东表示,我国根据海量图像数据进行人工智能研究的绩效的确非常突出,已经达到世界顶级水平。

“这使得人工智能系统的深度学习能力超强,并能把有关成果迅速应用于经济和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在季卫东看来,不断进化的电子计算机也有可能在相当程度上以算法独裁(Algocracy)的方式限制甚至剥夺个人的自由,以效率、便利、娱乐等不同诱因促使人们不断放弃既有的基本权利。

季卫东解释,在无法理解和无法说明的场合,算法就是黑箱化的。

“要求人类介入和监控人工智能的运作,当然是要确保人工智能的可控性,但信息处理系统越复杂就越容易出现操作的失误,当系统运作速度极快时,人也很难对情况进行认识、预测以及掌握。”他表示,系统与系统之间还会产生目的冲突和互动,在机器学习甚至深度学习的情况下,不同人工智能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变得复杂且变幻莫测。

可以说,机器学习的效果越精准、深度学习的功能越强大,算法的涵义就会变得越来越难以理解和说明。中国围棋棋手柯洁与AlphaGo对弈失利,就是例证之一。

季卫东认为,这样的算法黑箱化,让人工智能具备了近乎不受约束的权力性。立法机构的决定、司法机构的判断、行政机构的具体处分行为都需要给出明确的理由,以便据此防止主观任意性,给相对人申诉和复议的机会。如果人工智能进行的预测、提供的结论无法说明其理由,就无异于用“莫须有”的名义来做出决定。

一方面,在很多应用场景下,人工智能很难被人类有效监控,反而容易成为人类转嫁决策风险、逃避问责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应用人工智能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和学习,可以充分掌握社会心理和舆情的变化,对不同群体以及个人的行为进行精准的预测。那么,一旦不能相应提高民主问责的水准,权力滥用的风险将加剧。

中国社科院知识产权中心研究员杨延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未来的社会必须设立一个裁判机构,即算法裁判。“当算法决定人自由的时候,算法本身要接受制约。”他提出,对于算法的审查,需要一个由专业且综合型人才组成的机构来完成,但这样的人才,目前是相当缺乏的。

需要中国方案

杨延超表示,人工智能带给传统法律体系的挑战是颠覆性的,比如交通法,“从智能驾驶过渡到无人驾驶,现有交通法可能一条都用不了”。因为现有交通法遵循的是过错责任原则,但在无人驾驶时代,没有驾照的人也能“开车”,这就进入了从人的过错到产品质量的迭代时期,整个交通法都要重新制定。

同样的,随着越来越多机器人开始参与文学作品的创作,现有的知识产权法也不再适用。“现在的法律总体处于观望和个案解决的阶段。人类意识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颠覆性,但颠覆的程度和速度还不得而知,因为技术本身尚处于发展阶段。只能遇到问题逐个解决,不断总结后形成规则。”杨延超说。

针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我国刚通过的《民法典》特别设立人格权编,加强对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的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草案也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进行了初审。

杨延超认为,目前的这些立法,技术和可操作性还有待加强,很难解决新兴的具体问题。因此,做好立法准备的同时,需要加强对于人工智能的管理,在政府管理层逐步形成专业的管理机构,不断细化和完善现有规则。

季卫东也表示,这些规定在实施中势必会遇到包括上述难题在内的考验。这让中国方案的出台尤为重要。

在将于7月9日开幕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季卫东将正式新增一个身份——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下称“研究中心”)主任。作为全国首家侧重研究人工智能治理以及相关法律问题的机构,该研究中心将在这场云端峰会的法治论坛上揭牌成立。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关于法治的讨论从未停止。2018年的人工智能与法治高端研讨会、2019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法治论坛,均在大会期间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今年,法治论坛将升级成为大会的“主题论坛”之一,以“人工智能的权利义务与法治实践”,就构建AI法治、推动人工智能与法治深度融合等问题进行探讨。

继去年发布《世界人工智能法治蓝皮书2019》后,今年的论坛还将发布“人工智能法治发展指数”和《世界人工智能法治蓝皮书2020》。

杨延超提出,人工智能的挑战是世界性的,尤其在算法和数据共享等方面,是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共性问题。我们需要根据国情来提出思路,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已有的相对成熟的法案,做好立法准备。

“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综合型人才储备不足,导致了人工智能领域发展速度快,但立法准备速度慢的现状。”他补充说,目前国内高校已逐步开始推进人才培养转型,未来将更加重视新型人才的培养。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商务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