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是中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又是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境内4个区县均属贫困县,其中桑植县为深度贫困县。
近年来,张家界市围绕“做精做美全域旅游、做细做实脱贫攻坚”,深入实施对标提质旅游强市战略和“11567”总体思路,积极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着力推动旅游优质发展,大力实施旅游精准扶贫行动,努力创建旅游精准扶贫“张家界样本”。2014年至2017年,张家界市共退出贫困村140个,累计减贫20.86万人,其中旅游扶贫脱贫8.34万人;武陵源区在湖南全省率先实现整区脱贫摘帽,永定区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慈利县被列入湖南省旅游扶贫示范县。
坚持精准施策,张家界市积极探索旅游扶贫路径和模式。依托旅游产业优势,探索出旅游扶贫“四条路径”与“十种模式”。开展旅游景区扶贫,形成“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公司+基地+乡村旅游开发+村民转化、景区+配套产业(旅游村)+农户”3种扶贫模式,武陵源、天门山、大峡谷等景区直接带动周边24个贫困村、2.3万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开展旅游线路扶贫,实施“旅游风情镇+配套产业+乡村旅游+农户、旅游村+特色园区+农户、民俗风情+特色产业(旅游新业态)+农户”3种扶贫模式,重点建设3条旅游扶贫产业带,开发24条生态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辐射带动205个村、1.86万户贫困户、6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开展旅游商品扶贫,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村集体+农户+旅游购物、特色种养村+农副产品+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农户、基地+农旅文旅产品+农户+旅游购物”3种扶贫模式,打造“乖幺妹”、军声砂石画、张家界大鲵等一批“张家界礼物”,培育旅游商品企业达205家,带动1.2万名贫困人口脱贫。开展旅游就业扶贫,实施“旅游项目+旅游线路+企业多渠道开辟岗位+农户”扶贫模式,加强旅游服务、实用人才技术等系列培训,先后开展各类旅游专业培训3.7万人次,指导农民就业1.2万余人。
坚持基础先行,张家界市切实改善旅游扶贫设施和条件。加快景区景点开发,推动基础建设由“点”到“面”。着力改善景区、景点周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实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与贫困村基础设施一起规划设计、一起施工验收,全市有35%的贫困村、46%的贫困人口纳入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扶贫项目建设。抓好旅游交通建设,推动基础建设由“线”到“带”。畅通“毛细血管”道路网,有力改善了贫困群众出行条件。加强重点村建设,推动基础建设由“点”到“点”。对纳入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动态监测的239个村,重点培育发展农家乐、采摘园、家庭农场、手工作坊等乡村旅游业态,实施村道硬化、村庄绿化、乡村厕所革命、农户改厨改栏和清洁能源等宜居工程,建成星级农庄和乡村旅游区点54家、旅游休闲农业经营主体730个、家庭农场2400多家,吸纳从业人员2.44万人。
坚持注重长效,张家界市大力创新旅游扶贫制度和机制。强化责任落实,严格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旅游扶贫整区推进机制,认真落实领导联系重点旅游扶贫项目、定期检查督办和旅游扶贫目标责任考核等制度,实行一个项目一套专班一抓到底,定期研究解决旅游扶贫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强化资金保障,设立区县旅游扶贫财政专项,市、县两级每年旅游扶贫专项资金达6000万元。设立旅游扶贫基金,分两次投入14.2亿元用于建设湖南省最大旅游扶贫项目——张家界西线旅游景区,整合开发九天峰恋景区、苦竹河大峡谷、茅岩河漂流、贺龙元帅故居、红二方面军长征纪念馆等景区景点。设立乡村旅游发展公司,统筹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口帮扶,在针对性落实驻村帮扶、结对帮扶的基础上,开展“万企帮万村”活动,组织张家界市150多家景区、旅行社、宾馆酒店等旅游企业对口帮扶72个村,帮助培养输送人才、发展特色种养、联合开发乡村旅游,实现村企协作、共建共享。先后举办乡村旅游扶贫知识培训班933期,培训贫困群众3.85万人次,有力提升了旅游经营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