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底色之上 韶山旅游出新彩——40年巨变见证富强之路

新华社长沙11月26日电题:红色底色之上 韶山旅游出新彩——40年巨变见证富强之路

新华社记者高文成、帅才

今天来韶山旅游,除了瞻仰毛泽东铜像、参观毛泽东故居和纪念馆,还可以进行爱国主义主题研学,或到韶山看大戏、赏非遗、住民宿……韶山旅游的内涵在拓展。

1978年以前,韶山还是一个偏僻的小城镇,城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

“40年后的今天,旅游主导的韶山已经在‘红色圣地’的基础上开启了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新征程。”韶山市委书记杨晓军说。2017年,韶山主要景点总计接待游客超过2000万人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86.2亿元,是1978年的93倍。

日前,记者走访韶山的城市、乡村,感受改革开放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沧桑巨变。

从游玩到游学:旅游概念再拓展

对于青年导游赵乐来说,自己和上一辈导游最大的变化在于业务的拓展。除了导游的日常讲解,她还负责红色教育的现场教学和带领中小学生进行研学旅行。

1986年,滴水洞对外开放。1993年,毛泽东铜像在韶山揭幕,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有了这些景点之后,当地许多村民当起了导游,但仅靠招手来招揽游客。随着旅游市场的规范,导游归属于旅行社和旅游公司,讲解词规范了,可功能仍局限于景点讲解。

近年来,研学旅行和红色教育不断发展。赵乐说:“只是去景点拍照留念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了。”考取相应资质后,赵乐和相当一部分韶山导游变成了“老师”,游客成了学员。

作为“老师”,他们要组织学员到教学基地或教学点进行实地讲授,一改“走马观花”式的景点讲解,每段讲授需要围绕具体主题,一般时长十几分钟,除了讲故事,还要升华出教育意义。

韶山打造了一批红色教育现场教学点和拓展体验基地,红色教育产品类型不断丰富。去年,近20万人次来韶山参加红色教育和研学旅行。

从核心景区到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显成效

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韶山既有汤瑞仁1984年凭着借来的1.7元熬粥叫卖,3年后创办毛家饭店,现已发展成拥有300多家分店的大型产业集团这样的传奇;也有谢军山从年轻时“混吃混喝”到现在以养殖大户身份创办“农家乐”的脱贫故事。

今年63岁的谢军山家住银田镇银田村。改革开放前,他家住的是草坯房,盖上稻草就成了屋顶,一家人靠种田活得艰难。之后,陆续有人外出打工,谢军山因视力残疾不便外出,开始在家尝试养殖。

可缺乏经验,加之规模小对市场风险承受能力弱,谢家的日子时好时坏。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政府多部门围绕着他的养殖产业,提供基础设施、养殖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还引导他和家人开办休闲农庄、家庭农场。

目前,谢军山的“农家乐”食材产自屋前的农场,还提供垂钓、摘菜等体验活动,形成了“产业链”,实现了稳定脱贫增收的目标。

在韶山,有更多农民更早地投身旅游而富裕起来。杨林乡杨林村党总支书记彭建武2006年在村里率先开起了“农家乐”,最多时年收入可达100万元。30年前,他结婚时“最大的梦想是贷款买一辆摩托车”,如今,小轿车已经成为村里年轻人结婚的标配。“下一步,我打算发展民宿。”彭建武说。

韶山全部33个村有29个村是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村,4个乡镇均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把客源引向农村,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

从纪念馆到纪念品:旅游创意更丰富

在韶山景区交通换乘中心,不少游客在选购文创产品。除了传统的像章,“星火燎原”挂件和“咏梅”瓷杯等诗词文化衍生品也深受欢迎。

韶山景区内原来也有不少人售卖像章、塑像等传统纪念品,可几十年几乎没有变化,同质化问题严重,也不能完全体现韶山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

韶山旅游发展集团党委专职副书记尹志钢说,为丰富旅游产品,韶山成立了专门的文化旅游商品公司研发、推广韶山的文创产品,“让游客把韶山的红色文化带回家”。

文化旅游商品公司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商品300余件,通过“线上+线下”模式进行销售。同时,还引入制铜、玉雕等国家级技艺和黑茶等湖南地域特产,强强联合打造韶山文创精品,擦亮韶山旅游品牌。

杨晓军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韶山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向创新创业要活力,向特色优势要竞争力,不断将韶山品牌的影响力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生产力。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商务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