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水青山间吃上“生态旅游饭”

2018年,这是一个获得感幸福感增加的年份,一年来中央、省委、市委多项惠民举措落地见效;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一年来有很多人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在事业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是一个书写奇迹的年代,一次机遇、一次决断、一次坚守,让很多的普通人迎来人生的转折,走上了新的起点。在岁末年初,本报从今天起推出“难忘这一年”系列报道,通过采访普通人,感受他们的最大收获,分享他们的喜悦时刻,反映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传递全市人民群众的难忘心声。

“过去一年,我开的民宿入账20多万元!我们在家门口就吃上了‘生态旅游饭’!这日子真是越来越幸福了!”盘点2018年的收成,龙泉市兰巨乡炉岙村“龙门山庄”民宿老板季益全满脸笑容。

“龙门山庄”民宿已经开了12年,生意是一年比一年好。在民宿的开放式茶室里,四五位游客或看报、或闲谈、或饮茶,尽享乡村慢生活。复古自行车挂钟、油画等装饰品点缀在楼道、墙壁上,别有一番风味。季益全还精心设计了“乡土灶台”“农耕工具展示区”等,供游客体验做豆腐、打黄粿、烧柴火饭的农耕生活。

“村里一年四季都有游客来参观旅游,还有大量的艺术家摄影师来采风创作,让我们的农家乐民宿经济风生水起,村民们每年的收入都十分可观!”说话间,季益全的手机响了,是乌鲁木齐的游客要订购地瓜粉。

在生态优美的古村里,村民们纷纷捧起了旅游“金饭碗”,念起了“致富经”。村外的客人都慕名前来品农家原生态食品、泡高山“空气浴”。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来村里旅游的游客达6.5万人次左右,实现旅游收入550余万元。

随着乡村旅游热潮的兴起,村民们还纷纷将眼光瞄向土鸡蛋、地瓜粉、苦槠干等农副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不断推进传统农业“接二连三”产业链延伸。

“以前,家里的农产品都是自己吃的,也卖不了几块钱,现在就不一样了。”村民季林发掰着手指头,跟记者算起了今年的家庭账目,家里的土鸡蛋、茶叶全部卖完了,加上农家乐收入,一年下来有10多万元呢!

“大家都很难想象,过去我们村就是贫穷和封闭的代名词!”季益全说,以前,村里都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泥泞不堪的土路。

炉岙村背靠凤阳山,村民一直靠着山林资源谋生。但凤阳山于上世纪70年代被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上的一草一木都不能乱动,过去靠山吃山行不通了。

2005年,随着龙泉山景区建成对外开放,炉岙村迎来了新生。“这对炉岙来说极具特殊意义,那是改变过去的生存方式,寻求靠山谋生另一种‘吃法’的开始。”季益全说,凭借座落在景区山脚的独特地理位置,山外人不断造访炉岙村,村里瞅准商机,不失时机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

“坐在家里等,客人自己送上门,收入比出去干活还要高!”村民季永建是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说看到不断涌进龙泉山景区的游客和驴友,就觉得回村发展肯定没错,于是原本在外打工的他,毅然决然的回到村里开起了“农家乐”。开出的第一年,就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回报。

渐渐地,越来越多外出种植香菇的菇农回来了,外出创业的村民也回来了,他们将挣来的钱投资在民宿发展上。短短几年间,这个不到200人的小村庄,先后开起23家农家乐,成为长三角有名的“农家乐”特色旅游专业村。

随着村庄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原本只能留客吃吃饭的炉岙,成为了都市人休闲养生的胜地,民宿经济也是风生水起,村民们真正守着绿水青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商务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