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正巧遇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全国主会场活动在广州启动,主会场的活动可以算是一场非遗的盛典,全国各地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纷纷亮相,古老的传统艺术,令人大开眼界。
消息称,仅6月8日当天,就有约5800人参观了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举办的非遗展览。粤剧、古琴艺术、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等40多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纷纷亮相,广绣、醒狮和岭南建筑等文化元素向观众展示了广东文化的特殊魅力。
非遗活动成为端午假期的旅游热点,说明这些传统的艺术依然深受人们关注。事实上,非遗与旅游确实有多种结合之处,例如欣赏一场有当地特色的非遗表演,是游人在旅途中希望获得的体验。
但我觉得更令人难忘的是那些精美的非遗旅游商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别。其中仅传统美术一项,就令人叹为观止。例如玉雕、牙雕、刺绣、泥塑、剪纸等,这些商品均是一个地方的人民将千百年的生活智慧凝固而成,极具地方特色,也带着深厚的文化沉淀,是旅游商品的创意来源。
可是,我们在旅游途中,却经常会发现,各地旅游商品非常相似。除了一些有地理特征的纪念品之外,到处都有相似的丝巾、小公仔或小首饰,有时候在高原的小镇和滨海的古村,却能发现相同的旅游商品,令人困惑。
而非遗项目中的传统美术,极具地方特色与艺术性,如果可以对接各地非遗项目,应可解决旅游商品创意不足的现状,也给非遗的传承带来良好的商业效应。
而且,非遗的传承还需要一个良性的环境,需要得到市场的认可,才能吸引更多人投身这种传统艺术的传承之中。如果成为旅游商品,获得较好的收益,也将有助于非遗产品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发展。旅游与非遗的结合,真是水乳相融的合作。
非遗产品凝固了岁月的痕迹,是民间艺人多年传承下来的艺术。传统的手工技艺制作的商品,带着时间的温暖,也饱含人的情感,这些恰恰是机器制作不出来的。相信非遗能获得更多人的喜爱,也能通过旅游者的足迹,传播到更广阔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