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地区期待旅游资源释放巨大脱贫致富潜力

为促进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发展,实现旅游脱贫和当地产业转型升级,“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暨西藏旅游推介会近日举行。文化和旅游部有关负责人在推介会上介绍,“三区三州”79%以上面积位于青藏高原,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同时,“三区三州”地区作为全球最为壮美的自然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富集区,拥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

根据主办方当天发布的《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建设总体规划(2018—2035年)》,指导打造西藏旅游新的增长点。西藏旅游推介人以“入藏”为主题,推介了边境极限体验线、唐蕃古道民族文化线、318中国景观大道川藏线、滇藏茶马古道寻踪线等经典“三区三州”旅游路线。

“三区三州”是指西藏自治区、四省藏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四地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早在2017年底印发的《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就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意见》指出,“三区三州”以及贫困发生率超过18%的贫困县和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贫困村,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补齐这些短板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之策。

脱贫攻坚并非易事,我国想要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困难重重。尤其是正处在转型调整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在扶贫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绩的基础上,尚未实现脱贫的任务领域注定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意见》提出,地方要统筹整合资源,紧盯最困难的地方,瞄准最困难的群体,集中力量解决本区域内深度贫困问题。

显然,坚定推进旅游扶贫正是集中力量解决“三区三州”区域内深度贫困问题的有力抓手之一。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大力推进“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工作,不断加大政策扶持、项目落实、资金投入、客源输送等力度,为“三区三州”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有力促进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但显然,扶贫无捷径,勤劳是根本,旅游是路径,诚信是保障。

对于公众而言,旅游扶贫一词多少有些陌生。实际上,在我国,学术界对旅游扶贫早已形成了明确定义,即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形成区域支柱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

所谓旅游扶贫,其目的就在于实现脱贫致富,途径自然是发展与之有着高度关联性的旅游产业。而旅游产业得以快速发展,与当前日渐旺盛的民众出游需求不无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在新时代贯彻旅游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势必要将与人民共建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融入始终,毕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上,脱贫攻坚肩负着补齐短板的重要使命,特别是依托脱贫实施的旅游扶贫本身亦对新时代挖掘广大农村地区新增长动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际上,旅游产业作为一个关联广泛的类别,正切实发挥着强劲的带动作用。有数据显示,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关联产业超过110个,且近年来对相关产业的贡献不断凸显: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和商业的贡献率超过40%。

既然有着如此高的正面关联性以及积极作用,那么,如何确保旅游产业与扶贫事业真正发挥“化学反应”带来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不仅考验决策者和决策实施方的智慧与决心,更是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人民的试金石。

从这点看,此次“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正是意在通过打造旅游品牌,激发旅游潜力带动深度贫困地区实现彻底脱贫,甚至走上致富的可持续道路上来的一次勇敢尝试。但必须充分做好挖掘工作,以确保旅游产品开发持续释放生命力。

分析来看,对于贫困地区实施旅游扶贫,最应引起关注的应该是能否切实遵循“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的道路践行乡村旅游扶贫的工作安排。必须承认的是,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一系列旅游市场的顽疾正侵蚀着旅游产业发展所取得的部分成果,比如,旅游产品的日益同质化,同质化倾向对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使行业整体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而结合旅游扶贫的定义,真正脱贫的含义在于居民和地方财政的双脱贫致富,这意味着,旅游扶贫不仅要让贫困人口摘掉贫困帽子,也肩负着地方政府摆脱财政贫困的重任。那么,对于地方实施乡村旅游扶贫而言,就需要在产品开发和定位上寻求错位发展,避免出现因同质化倾向而导致的行业停滞不前、增收乏力等现象。

因此,必须结合地方实际,真正打造出具有地方文化和地域特征的旅游产品,通过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激发各乡村旅游扶贫对象主体活力。其中,用好政策牌是现阶段激发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巨大潜力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商务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