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要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拓展升级趋势,结合各地资源禀赋,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发展乡村共享经济等新业态”。
近年来,灌云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基于对自然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底蕴和区位交通定位的深刻把握,将发展目光聚焦在亟待振兴的乡村上,以“伊山伊水伊甸园,真情真意真灌云”为主题,围绕“一座佛、两棵树、三朵花、四季景”的总体布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美了乡村、富了乡亲、旺了产业、好了民风,探索出一条“让乡村回溯诗意、引青年回家创业、请游客品味田园”的特色乡村振兴新路径。
“县委将发展旅游产业定位为灌云县战略性支柱产业,作为加快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正是在这样的定位下,我们致力于发展乡村旅游,回顾近三年灌云县乡村旅游的发展之路,之所以能实现零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有其发展壮大的必然。”灌云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汪辉说。
得益于灌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灌云建立了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责任体系,探索出一套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顶层决策+指挥部有力调度+责任主体实施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决策高效、指挥有力、科学规划、分工负责”的整体推进态势,确保了旅游工作上下联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
得益于完善的政策引领和科学的规划布局,灌云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全县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加快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等文件政策,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全面的决策和指导。发展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制定方案,力求体现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力求景区有吸引力,项目上有震撼力,特色上有差异化,更好体现灌云的旅游特质。
得益于资源禀赋的充分挖掘,灌云县境内拥有2条高铁、4条高速、5条国省干道,随着连盐铁路运行,连淮扬镇高铁将建成通车和花果山国际机场开工建设,拥有了独特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优势。灌云文化底蕴深厚,从6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文明到全国时代楷模王继才同志爱国奉献精神名片,造就了灌云厚德、包容、淳朴的人文特质和灿烂历史,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文化灵魂。同时,自然资源优越,全县3个乡村旅游景区正是依托于原白蚬果园6500亩梨园、潮河、新沂河和伊芦山等自然禀赋发展壮大起来的,全县乡村旅游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独具魅力。
灌云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促进乡村振兴中彰显出了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和后劲。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城乡结构的优化,融合式发展。而乡村旅游是连接城市和乡村最紧密的纽带。灌云县发展乡村旅游以来,重点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城乡一体化统筹谋划。先后对景区周边村庄道路、水利、绿化、供水、村容村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厕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改造,累计投入达5.11亿元,占乡村旅游投入的35.66%,景区周边村庄面貌得到显著改善,从以前的“脏乱差”蜕变成现在的美丽宜居乡村,群众的生活品质、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极大提升。同兴镇伊芦村支部书记茆军兴奋地说,“现在我们伊芦村的村容村貌可以说是焕然一新,好多群众都感叹,城里都没有我们这样美丽舒适的环境”。正是这样巨大的变化,景区周边的伊山镇川星村先后荣获“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中国最美村镇”“江苏省乡村振兴旅游富民先进村”“全国农业公园”等称号,杨集镇潮河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同兴镇伊芦村被评为“省休闲农业精品村”。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去年,我就没有再外出打工了,安心在家经营好自己家的几亩梨园,空闲的时候到伊甸园景区打零工,家门口就业,收入比外出打工还多,又能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再也不用四处奔波了。”伊山镇川星村村民周素香由衷地说。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最直接、最现实的效益就是农民收入的增加。随着灌云县乡村旅游的发展,游客量的集聚,景区周边的农村瓦房变成了景观房、民宿民居、超市、农家乐,房价也随涨了好几倍。据统计,至去年底,景区周边村庄房屋财产和宅基地增值总计约70301.5万元,相当于旅游总投入的53.2%。同时,流转村民土地11000余亩,年租金1200元/亩,相比农民自租,平均增收520元/亩。同时,景区的建设发展,为周边村庄的农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直接吸收从事旅游人员约1250人,年建设用工约17.5万工日,长期使用农民工2100余人,新增服务业吸收就业750余人。对比2016年发展乡村旅游前,共带动9个村共2200余户约11141口村民增收,增收总计约76611万元,人均增收约68765元,带动低收入户就业159人,脱贫92户。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灌云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坚持做好“旅游+”文章,走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之路,使乡村由单一农业经济逐步转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化经济,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前我们的梨园收获时,经常滞销,而且每斤价格在1元左右,现在由于景区的发展,梨是供不应求,每斤价格达到4元左右,可以说我们以前卖的是梨,现在卖的是风景。”伊山镇川星村支部书记孙正状高兴地说。这种变化正是“旅游+农业”效应凸显的表现,推进了休闲农业、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景区周边特色农产品需求迅速增长,如水蜜桃、梨、葡萄、草莓、西瓜等特色农产品都身价倍增,供不应求。同时,由于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吸引周边农民就地就近创业,不少农民开办起了民居民宿、餐馆、农家乐、采摘园等,“旅游+服务业”发展初现成效。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振兴乡村,文化同行。灌云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最深远的影响就是文化内涵的提升。发展乡村旅游是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乡村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抓手。灌云县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坚持让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注重乡村文化与乡村治理相结合,通过乡村主题开发、文化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为乡村带来了更多的文化增量,丰富了乡村文化的内涵,增强了农民的文化自信,唤醒了文化自觉。随着全县乡村旅游的发展,村民开始重新审视自身,重新发现乡村文化的价值,从过去的“吵仗磨牙”转变成参加学习培训,从以前的“十小文化”转变成如今一心一意谋创业致富,成为乡村文化最重要的守护者与建设者。
去年,灌云县各乡村旅游景点全年游客接待量为231万人次,旅游景区总收入5115万元,其中门票收入2590万元,比2016年的39万人次,450万元,203万元,增长492.3%、1036.7%、1175.9%,呈现出高质、高效、高速的发展势头,旅游业已经成为灌云最具活力、最具影响力的新增长点,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战略支撑作用不断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