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
巴蜀同盆地,川渝一家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川渝两地网友们共同关注的热词。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川渝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们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持续关注文旅产业的发展,他认真准备了8条建议,其中之一是建设成渝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郑晓幸说,推进成渝城市群的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打造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促进经济、人口及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打破城市间壁垒,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高效配置,增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是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满足重庆和四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成渝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短板,突出表现在缺乏统一规划、城市间产业链合作滞后、文化创意IP缺乏协同共振、文旅消费辐射拉动薄弱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郑晓幸建议系统优化布局,进行国家文旅领域的专项顶层设计,建设“成渝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出台总体方案
借鉴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实际,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把事关成渝地区文旅发展的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纳入进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成渝文化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出台《成渝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增强重庆、成都、宜宾、泸州、南充、内江、自贡等城市的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支持成渝地区建设“一带一路”旅游集散中心,发挥自贸试验区优势,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文旅衍生品贸易繁荣发展。
强化成都和重庆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注重发挥重庆网红经济、成都创意新经济等比较优势,推进网红带动、新经济拉动的在成渝城市群、川渝滇贵桂等地的跨区域合作布局。推进一批重庆精品IP进四川景区、四川精品IP进重庆景区,引导成渝城市群文创IP与旅游创新融合发展,再发现巴蜀文化之美。引导成渝文旅品牌的差异化布局和竞争,优化区域布局结构,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文旅服务业体系。
发挥规模优势
开展成渝城市群文旅项目的组团招商引资和市场推广,有序推进文旅经济招商引资项目信息库的联建共享,壮大体量规模、发挥规模优势,建设国家文旅项目的西南招引推广高地。
突出文化创意的主题引领,面向细分人群,建设一批涵盖四川和重庆两地的自驾游、低空游等文旅线路,大力推进周末游、假期游等旅游业态发展。推进四川和重庆共用各方文旅宣传推广通道,联合开展成渝城市群的文旅营销推广工作,释放宣传推广覆盖面的倍增效应。
郑晓幸建议,支持成渝两地企事业单位搭建多主体参与平台,设立巴蜀文化IP孵化促进中心,支持以文创精品IP为起点、巴蜀元素为特色、IP品牌协同共振为基础,构建完善巴蜀文创IP孵化的网状生态,辐射联动音乐、影视、动漫、游戏、衍生品、主题乐园及活动、演艺、经纪、教育、文创金融等发展。
举办国际及区域性大型节庆展会,支持办好中国西部(重庆)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西部(成都)国际博览会,打造会展品牌、提升成渝城市群的国际会展功能。支持成渝城市群籍居民实行与本地居民相同的文化消费、旅游门票等优惠政策,促进文商体旅融合发展。
创新协同机制
把成渝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纳入到国家文旅发展战略布局中,强化国家层面支持和协调,推动成渝城市群文旅经济的市场准入标准、资质跨区域互认等一体化进程,城市群内文旅企业可以逐步共享更多改革创新的政策红利。
构建成渝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国家统筹、川渝双方合作、联动多方参与等方式,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协调推进一体化示范区规划、制度创新、改革事项、重大项目、支持政策的实施,健全川渝合作机制,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加快推动出渝出川重大通道建设,补齐成渝城市群文旅发展的基础设施领域短板。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曾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