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26日讯 此次疫情,旅游行业受到较大冲击。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来看下各位代表委员如何看待疫情影响、如何“支招解局”……
有信心
近期,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朱虹多次调研江西文旅产业的疫后恢复情况。他认为,眼下人们出行的脚步和节奏虽有所放缓,但持续增长的大众旅游需求没有改变,旅游业长期向好发展的基础没有变,旅游消费升级的趋势也没有变。
“旅游业是‘一业兴、百业兴’的朝阳产业,前景一片光明。”“不可否认,岁末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全国文旅行业遭受重创,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几乎‘颗粒无收’。”朱虹坦言,疫情对刚刚融合发展的文旅行业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挑战,但同时也伴随着新的机遇出现。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愈加重视,康养游、森林游、定制游等将越来越受追捧,也因此会催生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带来新的发展动能。
“面对疫情,文旅企业陷入困境的局面可能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同时,朱虹呼吁,可探索设立“文旅贷风险补偿资金池”等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加大向文旅企业的投入与支持。
医疗+旅游
“国际医疗旅游产业,目前已经形成超7000亿美元的大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罗永章说。
罗永章介绍,医疗旅游是将旅游和健康服务结合起来的一种旅游形式,可帮助患者打破地域限制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享受国际化的诊疗服务和更优惠的价格。据他掌握数据,2000年世界医疗旅游业总产值不足百亿美元,2018年达到7643.5亿美元,年均增幅15%至25%,发展势头惊人。
对此,他建议,应加快建立我国国际医疗旅游产业化体系。具体包括提高创新科技成果用于临床的效率,简化市场准入行政审批流程;加强硬件医疗设施建设,加大力度推广基因治疗、新型放疗、干细胞治疗等新兴技术领域的发展,做到科学监管,管放结合等。
新基建+旅游
“面对疫情危机,旅游行业应当危机中抓住机遇,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机会,不断推动整个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基建’就是其中一个发展契机。”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细花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早在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的概念由此诞生。
黄细花认为,“新基建”有助打造“互联网+旅游”产业集聚区,将会不断拓展游客的体验内容、体验方式、体验质量,线上与线下对接,虚拟与实体交互,进行旅游产品换代与创新,促进“吃、住、行、游、购、娱”与互联网的深入融合,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进一步激发旅游消费。
为此,她建议,积极支持和推动旅游产业向数字化转型,加快以5G为基础的信息网络建设,构建数字化网络平台,为推动旅游产业向数字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引导旅游企业加强产品创新,做好景区对外连接的数据结构、服务结构与产品接口,有效连接新基建与旅游产品、服务节点。
高质量、可持续
针对旅游“复兴”,全国人大代表、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表示,旅游业的复兴不再是简单的“圈山圈水收门票,人山人海吃红利”传统发展模式的复兴,而是要借疫情倒逼行业转型升级,谋求服务再提升、业态再创新、模式再升级、动能再转换,加快推进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结合中国现在防疫的整体情形和旅游业的需求,他建议相关部门能够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对一些风险较低的地区率先恢复跨省游业务,有序放开最低游客预定限制,以解旅游业的燃眉之急;国家有关部门要关注疫情对旅游业的总体影响,出台旅游振兴计划,并出台指导政策,呼吁不能因为此次疫情导致的旅游企业业绩巨幅缩水,而降低旅游企业2020年度的信用评定等级。
针对旅游企业特别是企业自筹资金投资建设的景区、酒店等,他建议其在疫情期间的融资利息纳入增值税进项税抵扣范围,并给予一定的贴息扶持补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