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议重振旅游业:以“旅游+”赋能消费新市场

代表议重振旅游业:以“旅游+”赋能消费新市场

杭州余杭一非遗体验馆。 张煜欢 摄

(两会速递)代表议重振旅游业:以“旅游+”赋能消费新市场

中新网北京5月27日电(张煜欢 王蒙)全国两会期间,代表们积极就疫后如何重振旅游业建言献策,提出通过“旅游+文化”“旅游+教育”“旅游+医养”等“旅游+”形式,为旅游业发展开拓新的消费市场。

针对旅游业当下发展问题,有代表建议于官方层面出台相应帮扶机制,作为促进行业复苏的直接手段。

以文旅融合为例,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朱虹提到,当前文旅业也在复工复产,但受疫情影响,文旅企业陷入困境的局面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其表示,文旅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幸福产业、富民产业,需要国家层面进一步完善疫后文旅产业帮扶机制,帮助其尽快走出困境。

杭州余杭一非遗体验馆。 张煜欢 摄

杭州余杭一非遗体验馆。 张煜欢 摄

朱虹建议,从国家层面依法加大减免税费力度,探索设立全国文旅产业帮扶基金,并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文旅企业进行金融扶持,如提供专项贷款、贴息贷款等。同时从国家层面,应尽快出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开展国家级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创评工作,明确示范区创建的标准和规范,示范引领文旅融合发展。

而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教育+旅游”也逐渐风靡开来,研学游恰是其代表产物。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平阳基层委员会副主委、浙江温州鳌江镇联南村村委会主任陈爱珠介绍,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文明确提出要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浙江、广东等省相继出台了实施意见。

“研学游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教育素质,预计每年还带动旅游消费600-1000亿元。”陈爱珠坦言,研学游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风险责任界定不清、景区服务模式难以适应研学旅行、从事研学旅行的复合性人才严重缺失、研学机构监管不足等,皆限制着研学旅行产业的发展。

她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主动界定、筛查并吸纳具有专业安全保障的第三方机构、保险和旅游机构,统筹各种专业智慧和资源,按照“谁收费、谁负责”的基本原则界定安全责任。

“要以市场机制带动研学旅行资源逐步完善和充分整合,注重宣传,增强家长、学生对研学旅行活动的认知度。同时,加强研学旅行专业人才培养,设置综合评价体系,加大对研学旅行机构监管,教育部门出台文件明确研学旅行费用承担机制。”陈爱珠说。

“旅游+医养”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在全球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舟山市岱山抲鱼人渔业专业合作社党总支书记、理事长夏永祥举例,舟山海洋风光秀丽,海岛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确定了细胞治疗创新发展、现代精准健康管理等重点发展方向,可谓具有发展医疗旅游的独特土壤。

为增强医疗旅游区域性发展势头,夏永祥建议,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顶层规划、方案中纳入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内容,明确舟山作为长三角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发展定位,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并在企业引进、产品创新、人才保障、金融支持、发展环境等方面,加强长三角三省一市统筹联动,做好相关综合规划的指导。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商务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