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保监会决定将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以下简称“以房养老”)扩大到全国范围开展。
今年以来,商业保险在养老供给方面快马加鞭。除了“以房养老”扩大至全国,5月1日,历经十年探索,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打破重重藩篱,终于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开始试点。
尽管“以房养老”试点四年来,仅有一家保险公司的一家产品在售,且承保仅百户;尽管6月底公布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将个税起征点从3500元/月提高到5000元/月(6万元/年),使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本就不庞大的群体再次缩小,但面对种种难题,商业保险依然在养老供给方面加大投入,显然是想从当前养老的困境中蹚出一条甚至多条路,实现人民群众对“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向往,缓解与现有的养老保障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当前养老的困境是什么?不久前,一则网传的哈尔滨市推迟发放养老金的通知引发了公众的担忧。这份通知显示,应工作安排,2018年7月的养老金推迟发放,并称“此说明不可张贴,如储户咨询,请口头予以解释”。随后有关方面称,此事为哈尔滨市社保局工作失误,错发信息,现予更正。目前,当地养老金已进入正常发放状态。
尽管是虚惊一场,但人社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为3.53亿人,其中,在职参保人数2.58亿人,离退休人员9454万人,总抚养比为2.73∶1。也就是说,2.73个在职人员抚养1个退休人员。而随着我国城镇化、就业多样化、人口老龄化加快,各地抚养比差距扩大,省际之间基金不平衡问题日益严重。比如,抚养比最高的广东超过了8∶1;而最低的黑龙江不到1.3∶1。面对各省之间的“穷富”差距,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的通知》,自7月1日起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也正式进入了“富省”帮“穷省”的时代。
“富省”帮“穷省”能持续多久?人社部的另一项数据显示,虽然全国的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在不断增加,但可支付月数在不断减少。2012年,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2.3万亿元,到2017年增至4.12万亿元,但可支付月数由2012年的19.7个月下降至2017年的17.3个月。
显然,作为兜底线的基本养老保险,对于老百姓而言也仅仅是养老工具中的“最低配置”,想要“更高配置”,老百姓的养老工具箱中不能只有基本养老保险。
十九大报告指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那么,谁来“兜底线”、谁来“织密网”?有关专家指出,“兜底线”是指社保的定位;“织密网”少不了商业保险的参与;“建机制”指的就是社保与商保之间建立起互动的机制,建立起一个覆盖两者的顶层设计;“多层次”是指商保参与整个社保体系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
而目前商业保险在养老供给方面快马加鞭,就是为了这种“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做好准备,让老百姓的养老工具箱更丰富,让不同人群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养老工具。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深化商业养老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老年人差异化、多样化养老保障需求,完成国家交给商业养老保险的任务:到2020年,商业养老保险将成为个人和家庭商业养老保障计划的主要承担者,企业发起的商业养老保障计划的重要提供者,社会养老保障市场化运作的积极参与者,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促进者,金融安全和经济增长的稳定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