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布局多元化却业绩受损 很不幸从“朋友圈”出去了

顺丰,王卫,曾经在我们心目中是一朵白莲花的形象。


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年纪轻轻的它,“青春的估价”被慢慢消耗掉了1500亿。


同时也受到各种“排挤”,似乎在“朋友圈”里没了一席之地。


这一切虽然看似悄无声息,但是也是有迹可循,有因有果。


从1993年创立之初到开始瞎折腾之前,其实顺丰可以说发展得顺风顺水。从穿梭在珠三角各个城市大街小巷的小小创业公司,一直做到了市值3000亿的上市企业,这大概是王卫和最初的创业伙伴所没能想到的,也可能这就是当初他们所梦想的。


但是,也正是因为王卫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野心和梦想,不满足于3000亿市值的他,开启了顺丰帝国多元化的业务,局子是布大了,可是结果却不尽人意。


与阿里京东争夺电商市场


物流可以说是伴随着电商的一项不可或缺的业务,物流业务量巨大的顺丰似乎也想做自己完整的业务线,也想在电商这一市场分一杯羹,于是也推出了自己的电商业务。


与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相比,顺丰旗下的电商业务却有点儿不温不火,甚至出现了6年换了7任CEO的事情。


而且,发展战略也几乎一年一变,由生鲜电商到线下布局嘿客,再到顺丰优选与嘿客线下店合并,开启生鲜O2O时代,又到跨境电商等。


然而,积极跟风并没有给顺丰带来质的飞跃。


典型如“嘿客”,从不断的更名史就能一窥顺丰支离破碎的零售梦。


 

2015年,“嘿客”迎来大面积的门店关闭,没关的门店更名为“顺丰家”,而后又被并入“顺丰优选”,趁热打铁在这个平台增加了跨境进口业务。


说到跨境,顺丰一共开设了3个平台,做香港商品的“丰生活”、主打生鲜食品的“顺丰优选”,以及提供全球商品的“丰趣海淘”。


然而财报显示,仅仅嘿客,顺丰在2015至2017年间的亏损已经达到16亿元。


要么不了了之,要么遭遇重组,而能活下来的那些电商平台,并没能实现突围。


即便如此,王卫也未曾放弃过电商。

 

 

关于顺丰的零售梦为什么总是失败这个问题,业内同样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比如“没有零售基因”。


其实这个解读很残忍,如同天生缺陷,直接扼杀了顺丰改变的初心。


又比如,同样是做物流又卖货,电商起步的京东能成功,那是高维打低维,顺势而下更自然;顺丰一开始就是做底层物流的,想要逆流而行,就要改变用户的习惯,这难度可不是一般地大。


还好,这个理由仅仅强调了难度,顺丰做零售还是有一丝希望的。


顺丰虽然只是综合物流的初学者,但也有打造综合物流生态圈的“梦想”。无论是谁,都想在修正中变得强大。


有业内专家指出,顺丰的流量是快递订单流量,阿里、京东的却是零售消费流量。前者是服务流程,后者是源头活水,差异较大,这是顺丰探索电商成效不大的核心症结。顺丰只有进化到由以订单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才能够解决营销流量问题。


插足无人货架


或许基于餐饮、广告等线下流量想象空间巨大,继盒马鲜生、京东、苏宁之后,2017年11月,顺丰上线无人货架“丰e足食”,目标成为日订单规模达到150万-200万的新零售巨头。但是据《2018上半年无人货架领域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丰e足食市场占有率为12%,而每日优鲜为55%,是顺丰的近5倍。截至2018年10月底,丰e足食累计完成近3000万单,而每日优鲜日均订单超过30万单。也就是说,每日优鲜100天的订单量相当于丰e足食近一年的订单量。


就这一领域而言,无人货架市场正在经历激烈的洗牌。2017年风云乍起,这一领域吸收了近30亿元的投资。从2017年6月到9月,无人零售领域有大约13起融资事件,且融资额越来越大,仅猩便利的天使轮就融资达到1亿元。


介入无人货架领域的大多数企业大多有互联网或电商背景,比如果小美、七只考拉、饿了么、京东等等,顺丰是玩家中唯一的物流企业。


但在今年年初,一些无人货架创业公司却纷纷转型或者濒临被出局的窘境。况且,目前市场上也没有出现清晰的盈利模式。


有人说,无人货架可能是顺丰控股与自身“体质”最贴合的一次跨界。


但熊猫资本合伙人李论表示,“因为交易相关方太多,无人货架不太可能出现爆发式单量增长。”顺丰如今的表现也比较逊色,究竟能不能实现“新零售巨头”的梦想也很难说。


创建智能快递柜


2015年6月,顺丰、申通、中通、韵达、普洛斯共同投资创建丰巢,研发运营面向所有快递公司、电商物流使用的24小时自助开放平台,以解决快递末端配送问题。


2017年1月,顺丰追加了对丰巢的投资,并且在 8 月份给出了丰巢科技后续投入会继续上涨的预计。9 月份,顺丰 8.1 亿元收购了拥有 1.4 万快递柜资源的中集e栈,整体的快递柜达到了 7.4 万。同年10月,又投资了校园快递柜乐收。


面对日益增多的物流,以及双十一、双十二这样的快递暴增的日子,许多物流包裹存在存放安置的问题。而这一局面就打开了对快递柜的大量需求。


而顺丰此时便打出了王炸,疯狂投资快递柜领域。

 

目前,国内一个智能快递柜造价约为1.8万元-6万元,而且企业还需承担智能快递柜的安装成本、线路改造和后期维护等费用,加之场地租金水涨船高,累加的成本变为快递柜企业在探索盈利之路上,难以避开的绊脚石。鉴于此,顺丰不得不放弃一定的股权权益。于2017年8月24日与明德控股签订股权转让协议,顺丰持有丰巢的股权从30.8636%变为15%。


截至2018年6月,中通、韵达、申通已全部撤资丰巢。随后,圆通、中通、申通等宣布向菜鸟供应链全资子公司“浙江驿栈”增资。


由此,可以推断,三通一达在快递末端的布局极有可能聚拢菜鸟网络,而不是顺丰。


这一次,顺丰又被排挤在外了。


放下“我执”,别丢了西瓜捡芝麻


很多人都说,顺丰这样把摊子铺开来做,许多分支业务都影响了主营业务。


2018年双十一“刷”的一下就过去了。在双十一之前,国家邮政局称今年双11期间,全行业处理的邮(快)件业务量将超过18.7亿件,这只是保守估计,最终可能超过20亿。不得不说,我国作为世界上快递业务第一的国家,近几年快递业务呈井喷式增长。


也就是这样的增长,让顺丰之外的很多家快递都纷纷崛起,将顺丰的一块一块“肥肉”纷纷从锅中夹走。

 

顺丰,不再是一家独大,很多快递公司的物流速度和服务质量也呈现出黑马的趋势。


10月27日,顺丰公布三季度的报告。数据显示,顺丰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53.7亿元,同比增加31.2%,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0.3亿元,同比减少 16.87%。毋容置疑,顺丰依然是营收最多的公司,但圆通速递营收达到了186亿,且同比增速高达45%,远超顺丰。顺丰的地位,一直被其他快递巨头挑战。


京东从2007年开始自建物流体系,经过十年的发展,京东如今已拥有自己的庞大的物流网络,拥有数万人的配送员规模,优势非常明显。今年9月,又正式开始在部分区域试运营个人快递业务,京东快递业务再上一个高度。


今年6月18日,京东第一架重型无人机正式下线,11月6日,京东首架全货架完成首航,面对好消息,销声匿迹一段时间的刘强东也高兴坏了,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庆祝。


前有狼后有虎说的就是顺丰现在的处境。


除了京东物流,还有菜鸟网络。


说到菜鸟网络,很多人以为它是一个独立的快递公司。


然而并不是,菜鸟网络是一个快递业务体系。


2013年5月28日,马云集众多公司,创办了菜鸟网络。经过5年的发展,菜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物流体系。2018年7月,菜鸟再次布局同城配送领域,宣布以众包业务和其他业务资源及2.9亿美元战略投资即时物流平台点我达,成为其控股股东。


马云对于王卫来说一定是一个狠角色,而马云和王卫之间其实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关系。


马云的淘宝很多商家都需要顺丰的物流业务。而马云也曾一度向王卫抛去橄榄枝。但王卫却有自己的小九九,并不把马云的橄榄枝当成一回事。

 

马云曾说,阿里巴巴不会搞物流,但是这不意味着马云不能整合物流资源,这也正是阿里巴巴的厉害之处。


“菜鸟网络不需要一辆车、一架飞机,更不需要快递员,但是将会整合统一整个快递行业!”而从目前看来,大型物流公司的接入,确实令菜鸟网络整合了整个快递行业。马云也真够厉害。

 

对手的成长给顺丰造成巨大压力。面对着京东菜鸟,即使是拥有48台飞机的顺丰,也一样战得遍体鳞伤。


更何况这中间还有三通一达也裹挟其中。


仅以顺丰与圆通、申通、韵达三者自2015年以来的业务量进行对比,顺丰均处于最低态势。从中国快递巨头企业2017年的市场份额中也可以看出,顺丰占比最少,为7.9%,要低于通达系与百世的市场份额。

 

从顺丰近年来的发展和数据可以看出,无论市场份额还是业务量,都不如同行。


不得不说,顺丰把饼摊的太大了。


王卫这时候应该放下对其他业务的“执念”,专心做好自己的老本行,才能将水深火热的顺丰挽救出来吧,毕竟曾经的“快递一哥”是多少年辛苦的努力才换来的。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商务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