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娃哈哈上市已经成为外界的一种习惯,每隔一段时间,这一话题就会被媒体和公众提起。 近日,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的女儿宗馥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娃哈哈上市问题,这再次引发了外界的关注。“娃哈哈上市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一个举动”,宗馥莉表示。 一直以来,作为宗庆后的独女和娃哈哈的潜在接班人,宗馥莉的一言一行备受关注,而从小接触西方教育的宗馥莉又在经营观念上与宗庆后不尽相同,对娃哈哈上市一事,外界猜想,未来恐有可能再生变数。 松口谈上市背后的“营销变天” 一直以来,娃哈哈与华为、顺丰、老干妈并称“不上市联盟”,如今顺丰早已借壳上市,娃哈哈也多次对登陆资本市场了表现出开放的态度。 早在2017年4月,娃哈哈就隐约露出拥抱资本市场的迹象。当时,宗馥莉旗下公司拟以5.07亿元收购香港上市公司中国糖果全部股份,此举被部分媒体解读为借壳上市。不过,之后娃哈哈称此次收购是宗馥莉的个人行为,与集团无关,而且这场收购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在2017年11月,娃哈哈成立30周年之际,宗庆后首度表示,娃哈哈在适当的时候会考虑上市。 2018年6月,宗庆后再提上市一事,口风却收紧了,“上市需要合适的时机。我们现在不缺钱,现金流挺好,没有负债也没有银行贷款,上市是需要钱来募集资金,而且需要对股东负责。不缺钱去上市,钱拿来没地方用,给股东回报也不好。” 宗庆后不为钱发愁是有原因的,娃哈哈一直引以为傲的“联销体”模式为自己增添了不少现金流。 联销体模式将娃哈哈经销商分为总部、经销商、二批经销商和销售终端等多个环节,每个经销商独自承担各自区域的销售任务,不能在其他区域串货,必须遵循娃哈哈的规定定价。 同时,经销商每年还要根据各自的经销额支付预付款给娃哈哈,并在每次提货前结清上一次的费用,这让娃哈哈有了充足的流动资金。 依靠这一模式,娃哈哈也与各大经销商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迅速抢占市场份额,走进了千家万户。2008年至2013年,娃哈哈销售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8.98%。 但现在的经销环境变天了。 随着快消产品的快速迭代,联销体的冗长链条、多层次的经销分级,反而成为娃哈哈的拖累。 “联销体模式的成功,是因为此前娃哈哈有着巨大出货量作为利润的保证。但现在以娃哈哈三块钱左右的产品零售价,渠道的利润又能有多少?随着娃哈哈的品牌调性、渠道的话语权以及产品的定位的滑落,联销体已经灰飞烟灭了。”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时代财经评价道。 渠道的式微,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公司的业绩当中。根据2018年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排行榜,娃哈哈以464亿元(人民币,下同 )的营收排名141位,而在2009年,娃哈哈在这一榜单中还以436亿元的营收排名第11位。2014至2017年,娃哈哈的营收分别为728亿元、677亿元、529亿元和456亿元,先涨后跌,重回500亿元以下。 娃哈哈营收下滑的原因有很多,在朱丹蓬看来,核心原因在于娃哈哈在产品层面没有满足和对接新生代的消费需求。“娃哈哈品牌缺乏高大上的调性,而新生代消费者喜欢个性化的产品。娃哈哈多元化布局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治标不治本,没有好的产品、包装,没有个性化的产品,很难打动新生代消费群体。” “随着年轻消费者的崛起,企业要与他们的消费习惯和喜好相适应,要看到产业端、资本端、渠道端、消费端的变化。对于航母级企业来说,掌控上下游是必然的,达能、雀巢、可口可乐都是全产业链的模式。全产业链需要资本支撑,很难靠自身的积累,娃哈哈上市一定是有刚需的。”朱丹蓬表示。 上市之路不容易 1999年,娃哈哈试水员工持股计划,到2003年公司实现了全员持股。截止2017年底,公司股东人数超过15000名,这一股权情况并不符合国内有关上市规定。国内上市要求公司股东数量限制在200个以内,且法人股东要追溯到自然人。 2018年初,娃哈哈将所有员工的股份按2.6元/股的价格收回。当时娃哈哈解释称,收回员工股份并非为了上市,而是“更科学的分配股份”,但当时的这一举动也确实为公司的IPO扫清了一定障碍。 但现在来看,娃哈哈上市的客观条件依然不够成熟,其公司结构复杂,关联企业和机构众多,想要上市可能还要一定的周折。 “上市对娃哈哈而言可以融资,但更重要的是增强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营透明度,降低决策成本。但坏处也是一样,公司经营一旦透明化,可能会暴露更多的问题。而且娃哈哈企业的复杂度可能也是个瓶颈,因为内部结构繁乱,为符合上市标准可能需要比较长时间的准备,”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告诉时代财经。 根据天眼查数据,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对外投资和分支机构多达20多家,涉及的自然人股东数为37人,其中宗庆后参与投资的公司数量就达到215个。 早些年,宗庆后是上市的最大反对者,除了娃哈哈本身不差钱外,还可能与此前娃哈哈和达能的纠纷有关。 1996年,娃哈哈营收首度突破10亿元,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愿望,宗庆后引入了饮料巨头达能。彼时,娃哈哈与达能、香港百富勤合作,共同出资建立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纯净水、八宝粥等产品。在合资公司中,娃哈哈持股49%,达能与香港百富勤合计持股51%。 1997年,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百富勤将所持股权出售给达能,达能也因此跃升到51%的控股地位。 2006年,双方的“联姻”关系急转直下,达能认为宗庆后在合资公司之外又成立了一系列由国有企业和职工持股的非合资公司,这些非合资公司每年也赚取丰厚的利润,分走了本应由合资公司享有的市场,因此要求用40亿收购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宗庆后拒绝了这一要求,双发爆发纠纷。 此后的两年,达能对宗庆后和娃哈哈非合资公司发起诉讼,双方经历了数十起诉讼、仲裁,最终达能败诉。2009年9月,双方达成和解,达能退出娃哈哈。至此,娃哈哈坚持着不负债、不发行债券、不贷款和不上市的“四不”策略,依靠自有资金运作,成为中国商界特殊的存在。 现在,宗庆后对于资本的防范似乎有所松懈,但如今娃哈哈的实力已与巅峰时期相去甚远。如果在未来选择上市,资本能够为娃哈哈的品牌和经营加分多少,还未可知。 关于娃哈哈的上市之路,朱丹蓬认为,借助资本力量是现代企业成长的必经路径。如果宗馥莉接班,上市一定会进入日程。但娃哈哈的体量、利润、市场表现,已不能匹配资本市场的需求,资本市场可能不会青睐一个业绩下滑的企业。“娃哈哈要上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权力交接难题 如同任正非之于华为、马云之于阿里,作为娃哈哈背后的掌舵者,宗庆后的经营理念和个人性格都深深烙在娃哈哈的血液当中。 在娃哈哈,宗庆后一直都是权威的存在。娃哈哈常年不设副总,任何决策都要宗庆后一人拍板,娃哈哈的每一款产品口味、包装和广告,都要经过宗庆后审核,全国180多家分公司都要直接向他汇报。在外界看来,娃哈哈就是宗庆后,宗庆后就是娃哈哈。 但如今,宗庆后已74岁高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难免要退出一线,将权力的指挥棒交接给年轻人。今年4月,宗庆后首度提到退休,他在接受《经济观察报》的采访时称:“我想我应该是准备退居二线了。” 不过眼下,娃哈哈未来掌门人的人选尚不明朗,而作为独女的宗馥莉也并非唯一的娃哈哈接班人选。 在向外界透露退休意向的同时,娃哈哈的高管团队也发生了变化:张宏辉卸任总经理,由蔡雷接任;黄敏珍辞去董事一职,由蒋丽洁顶替。目前,娃哈哈的5名管理层主要成员为宗庆后、董事蒋丽洁、吴建林、及监事郭虹、经理蔡雷,宗庆后的女儿宗馥莉并未在其中。 2017年11月,宗庆后曾对外表示,“现在的民营企业肯定一大半不会由子女接班,最后还是管理层接班,因为子女大多是国外留学回来,眼界不一样,实体产业也不太愿意干。” 女儿宗馥莉的志向也确实并不在此。 从2010年至今,宗馥莉一直担任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这家公司承担着娃哈哈三分之一的产品代工业务。2017年7月,宗馥莉收购中国糖果虽然失败,也称得上她的一次自立门户之举。 宗馥莉曾经提出一种非传统的接班形式,“如果我做得成功的话,我希望能并购娃哈哈。那就是一种拥有,不是继承”。 不论是对企业的运作,还是对于员工的管理,宗氏父女在理念上也一直存在着冲突。 作为一家注重“家文化”的民营企业,即便遇到业绩不好的年头,娃哈哈也一直保持着为员工涨薪的传统。但与自己的父亲不同,宗馥莉对待员工的方式更具现代企业管理者的色彩,在外地驻守多年的老员工被父亲调回总部并担任顾问的职位时,宗馥莉直言:“不如让他们领一笔钱退休。” 现在,摆在宗庆后面前的,是娃哈哈这份连年下滑的业绩,以及一个行事作风与自己都不尽相同的女儿。在未来,不管是将手中的红旗交给女儿宗馥莉,还是聘请更为“听话”的职业经理人,都是宗庆后需要考虑的问题。 时间跳转到8年前,宗庆后和宗馥莉父女一起参加了央视财经频道的一档节目。节目间隙,主持人问宗庆后,“娃哈哈加上宗馥莉等于什么?”宗庆后答道,“等于更强大的娃哈哈。”主持人转头又问宗馥莉:“娃哈哈减去宗庆后等于什么?”“等于零”宗馥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