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药业原从事化学制剂业务,主要产品有抗生素类药品和非抗生素类药品两大类。2015年12月,亚太药业完成对上海新高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下称“上海新高峰”)的收购,开启医药生产制造和医药研发外包(CRO)两翼发展的模式。
2018 年度,亚太药业实现营业收入为13.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94%。其中,医药制造业务收入 6.2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5.89%;CRO 服务业务收入6.8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9.72%;其他业务收入 219.66 万元。
然而,近两年间,亚太药业的利润增速几乎停滞, 2018年公司的归母净利润为2.08亿元,同比增长2.79%,远低于20.94%的营业收入增速。
年报发布后,深交所关注到亚太药业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变化与营业收入变动趋势不一致,各季度间现金流量差异较大。2018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0.37 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 71.08%,各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0.44 亿元、0.8 亿元、-0.29 亿元、0.29 亿元。
对此,公司在回函中表示,主要系受原材料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为保证原料药的及时供货,公司及时对供应商付款所致。同时,CRO 服务业务的应收账款未到收款期、加大市场和学术推广等销售活动的投入也导致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定程度的下降。各季度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差异较大的原因主要系各季度销售回款、采购备货和支付供应商劳务款的变化所致,与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相符,具备合理性。
主业竞争力不足
事实上,从外部环境的情况看,亚太药业的增收难增利并非特殊情况。2018年我国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维持低位,利润增速大幅下滑。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我国医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986.30亿元,同比增长12.60%,较上年同期增速上升了0.1个百分点;利润总额3094.20亿元,同比增长9.50%,较上年同期增速下降了8.3个百分点。随着带量采购等政策的落地及全国推广,行业内企业承受的经营压力依旧不小。
分产品看,化学制剂业务中的抗生素类药品和非抗生素类药品以及CRO业务占据绝对份额,其中,合并上海新高峰以来,CRO业务占亚太药业营收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上。
《投资者网》翻阅公开资料了解到,截至 2018 年末,亚太药业共有 100个制剂类药品批准文号。目前在产的抗生素类药品主要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注射用头孢美唑钠、注射用头孢孟多酯钠、阿奇霉素分散片、注射用阿奇霉素和罗红霉素胶囊等 52 个药品批准文号;非抗生素类药品主要包括消化系统药、抗病毒药、心血管药、解热镇痛药等 48 个药品批准文号。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制剂产品所处市场竞争激烈,生产厂商较多,且大部分产品属于完全竞争型品种。从规模上看,公司的制剂业务收入在同业可比公司中并不算高。特别是,近年来,原材料采购单价整体有所上升。在公司年报中,制剂业务的成本上涨幅度明显高于营业收入的增幅,其中,2018年毛利率最高的非抗制剂业务成本同比增长105.06%,远高于67.86%营业收入增幅。
2015年,亚太药业并入上海新高峰,进军CRO领域。上海新高峰的原股东就业绩做出承诺,2015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和2018年度每年实现的年度净利润数不低于8500万元、10625万元、13281万元和16602万元,承诺业绩的实现情况按承诺期累计计算。承诺期满,上海新高峰勉强完成了业绩承诺,避免了商誉减值局面的出现。
另一方面,上海新高峰也给上市公司带来不小的应收账款压力。2018年期末,公司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合计 4.24 亿元,主要为应收下游客户货款或服务款,其中 CRO 业务相关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 2.97 亿元。资料显示,公司应收账款较上年末增长 34.04%,主要系 CRO 项目推动,但尚未进入结算期所致。
据公司年报,2018年CRO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1.97%(2019年一季度为54.37%),其中临床前CRO占比略高于临床CRO,前者为29.15%,后者为22.83%(2019年一季度临床前CRO占比提高至41.39%,临床CRO占比为12.98%)。
据了解,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政策鼓励创新药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CRO行业出现了快速增长。目前,我国 CRO 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规模大的CRO企业竞争优势相对明显。对比已上市公司的情况,亚太药业的CRO业务在营收能力上与头部企业仍有一定距离。
《投资者网》通过业内人士了解到,在整个产业链中,CRO市场基本上是“堰塞湖”状态。临床CRO业务受下游医院制约,如果三甲医院获批相关资质,该行业的公司无疑会受到影响。而临床前CRO业务更是受制于上游研发企业。 此外,大型企业在项目经验、资金和研发实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对本土CRO企业的影响非常大。
进军工业大麻为哪般?
整体上看,亚太药业主要业务板块尚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但规模并不大。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公司缘何又宣布进军工业大麻。
此前,亚太药业宣布,在加拿大投资设立合资公司,借此机会进入工业大麻领域,着力开拓欧美工业大麻 CBD 市场。 5月 7日,亚太药业与 Benchmark Botanics Inc、Rippington Investment Inc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5月28日,公司又发布公告,进一步明确了合作方式以及各方权利、义务等细节。公司在回应深交所的问询中介绍了项目的可行性。然而,《投资者网》也注意到,合作方Benchmark Botanics Inc并未实现盈利。据公开资料,BBT2018年全年营业收入为42.43万加元,净利润为-607.75万元。
《投资者网》曾就公司CRO业务的发展布局,以及进军工业大麻是否会陷入“业务条线多、多而不强”的情况致函公司,但公司为给予正面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