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紧凑型SUV以50km/h的速度,90度垂直撞向一辆A级轿车车身。“嘭——”,闷实的碰撞声直击人耳膜。在这0.2秒的有效碰撞时间内,将有数百个通道的传感器数据被收集起来,进行车内乘员安全损伤的详细分析。这是13日在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进行的一场实车碰撞探索性试验,为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2023年版规程迭代做准备。
|
C-IASI促进汽车产业和保险产业融合
随着汽车产品和服务消费的快速发展,汽车消费市场呈现出新形势下的新需求。消费者购车时如何找准符合自己需求的安全车型?行业能否提供更为清晰、直观且可靠的安全性指标?保险行业能否根据不同款型汽车的安全性能,定制差异化的车险,从而也让消费者得到更为精准、个性化的保险服务?
为加速保险行业与汽车产业的协同创新,探索保险角度的汽车安全技术研究路径,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指导下,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和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联合开展了“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的研究工作,首次从汽车的持有使用环节,将汽车作为承保标的物对其安全风险进行系统、深入的试验研究。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检测事业部汽车安全技术中心碰撞试验室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是欧盟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uroNCAP)在欧洲以外的唯一官方认可的联合试验室。该中心副主任刘明14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揭秘”: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作为保险行业和汽车行业跨界合作的典型案例,在整个指数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一直保持自身的专业性和开放性,测试项目严格与国外机构对标,先后获得了美国IIHS、欧洲EuroNCAP和RCAR组织的认可。
“简单来说,市面上的汽车都是通过中国汽车国家标准检验的,但C-IASI在此基础上,为消费者在选车购车时,直观判断不同款型汽车的安全性提供有效参考。”刘明解析,未来保险公司也可以通过C-IASI结果,给不同款型车辆的车主定制保险。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通过针对大量国际成熟测评体系的研究和借鉴,结合我国国情引入和更新,为国内汽车安全性设计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前期测评规程充分征求汽车和保险行业专家的意见,规程发布前自主采购和测试了大量主流车型,并将研究结果免费向汽车厂家发布,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好评。通过指数的不断发布,广大汽车厂家都积极地将指数体系引入开发体系,并组织研究力量投入关键安全技术和新型安全装备研究。
C-IASI为国内保险行业和汽车行业合作搭建了良好的技术交流平台,为汽车和保险行业共同开展汽车耐撞性和维修经济性研究、乘员伤害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刘明进一步解析:一方面,耐撞性和维修经济性的研究为保险车型风险分级的设置提供了参考,同时车辆乘员损伤的研究为部分保险公司开展保险产品设计提供了信息;另一方面,这种跨界合作也激发了两个行业共同在新能源和智能驾驶技术对保费风险研究的投入。
C-IASI的升级版本将更加“中国化”
“C-IASI目前按照2017版规程开展测评工作,2020版规程将在年内发布,2023年版已进入探索性实验阶段。”刘明告诉中新网记者,受到消费者和车企高度关注的C-IASI要通过不断迭代升级,促进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提升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和竞争力。目前,国内约有七成车企已将C-IASI纳入研发体系。
那么C-IASI如何升级,指标有何变化?
刘明透露,安全指数体系升级由C-IASI体系技术研究工作组负责,目前有保险公司、汽车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共30余家单位加入安全指数体系技术研究工作组,共同开展规程更新和技术路线图研究。
“未来版规程和技术路线图研究将增加更多适应中国国情的指标、工况。”他说,中国汽研将用更多时间去做道路交通事故的基础性研究,以及研究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保险行业和汽车行业,满足车辆安全技术水平整体向前发展需求和商车费改需求。预计,2021年技术路线图会出炉,公众可以初窥测评技术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