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外高桥保税区诞生,成为浦东开发开放的“同龄人”;2013年,以外高桥保税区为核心的上海综合保税区,又成为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外高桥的每一步都让中国“离世界更近”。
与深圳等南方先行开放地区大多引进外资制造业项目不同,浦东的开发开放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金融和贸易这两个领域入手。因贸易而生,因贸易而兴的外高桥保税区创下多个全国“第一”便是应有之义。
|
30年瞬息万变,这片芦苇地中诞生了中国经济规模最大、业务功能最丰富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此,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贸易企业成立、第一批分拨中心诞生,第一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示范区”挂牌。全球上万家外资企业聚集发展,并跟随外高桥开发开放的脚步一同“升级”:从单纯的贸易公司,走向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外高桥保税区与全球223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30年来累计商品进出口总额已达1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保税区管理局副局长陈彦峰表示。
然而,外高桥保税区却非“拉起铁丝网搞经济”。外高桥集团董事长刘宏表示,辐射长三角、全中国的经济发展,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才是外高桥保税区真正的意义所在。
从第一个保税区,到第一个自贸区,“外高桥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门户,是离世界最近的地方。”门内是快速崛起的中国,门外是广阔无限的世界。
30年前,外高桥区域就以“空转”而来的2.4亿元起步,将“生地”转化为“熟地”,通过不断地投入开发,直到区域建成。“资金空转、土地实转”也最终成为浦东改革开放的经典之作;率先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海关监管方式,保税货物空运直通,EDI无纸通关,“分批出区、集中报关”……多个“率先”在这里落地。
“上海自贸区承担着中国下一轮改革开放试验田的重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认为,通过先行先试,使自贸区形成与国际经贸通行规则相互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成为中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使命在肩,日进日新。近期,上海自贸区离岸转手买卖产业服务中心在外高桥保税区启动,标志着这一国际新型贸易模式进入常态化、规范化、规模化的产业发展阶段。
从贸易功能提升来看,离岸转手买卖产业将成为上海由本国本港进出口贸易向全球贸易营运和控制中心转变的关键。既顺应了国际生产方式转变的大趋势,亦是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而从金融资源集聚来看,离岸转手买卖产业发展将促进与之配套的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催生专业类金融机构设立和相关金融产品工具创新,同时推动更大比例的国际贸易以人民币支付结算,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
陈彦峰认为,三至五年内,离岸业务不仅有望成为整片区域新的增长点,更为上海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落下了“关键一子”。“我们现在推离岸贸易,是为下一个30年的发展谋篇布局。”
外高桥保税区站上“新起点”,中国,离世界更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