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价格下降可进一步为消费发展减负

在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总基调下,近期地方版促消费新政密集出台。发展夜间经济、允许地摊经营的存在成为一股潮流,路边经济可以增加就业,对于提升消费、服务民生都有促进作用。

经过多年的结构性调整,消费当前在经济发展中已经起到顶梁柱的作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31.2%,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11.0%。

另一组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380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6401元。可以看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民的2.64倍,高收入群体人均收入是低收入群体的10倍以上。这两个指标反映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急需解决。

因此,真正有消费能力的主要是城镇居民,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60.6%,大约8亿多人。阻碍中国消费增长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相对于人均收入水平而言,各地房价过高。这样就会造成城市商业地产租金水平随着房价上涨而刚性地每年攀升,与此同时,人们的收入增长则没那么快。

中国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大部分超市和商铺都在城区内,随着房价不断上升,租金价格也紧随其后,从而导致商品和服务成本刚性上涨,甚至有些市场加收入场费,或者频繁抬高摊位费。

从生产端到消费端,中间还有多重的成本环节,比如批发代理的多层级、过高的运输储藏费用、场地租金,等等。一些中间环节过高的成本抬高了商品和服务价格。出现了一方面制造业产能过剩,农民农副产品滞销,另一方面则是城市零售价格居高不下,皆因中间成本过多。其中,商业地产租金成本过高是主要的。

中国电商蓬勃发展并领先于世界,与商业中间环节成本过高有密切的关系。因为电商消除了租金、批发等环节,基本上实现了生产与消费端的直接联系,降低或者说抑制了商品价格上涨,因此,获得飞速发展。但是,对于大量商户而言,平台的流量成本越来越高,令很多商户开始转向小程序以及拼多多这样给予补贴的低价商品平台,从他们业务的高速增长可以看出,部分消费人群或许较难承受实体商业的价格。

现在,为了进一步削减中间成本,网络直播销售以及地摊经济开始崛起,这两种模式都是去中间环节。与正规商业机构相比,地摊经济没有租金和税收成本,可以通过低价格吸引消费者。

我们从中国商业的结构发展可以看出,城市地区租金等成本刚性上涨推高商品和服务价格,迫使人们寻找越来越便宜的销售商。互联网提供了一种选择,因此,出现了大规模的个体电商群体、网络直播带货群体,以及现在的摊贩。也就是说,从事非正规商业的群体规模越来越大。

非正规商业销售的商品大部分是低端制造业的产物,以小规模作坊为主。这与代工厂生产有技术含量的高质量产品截然不同。非正规商业规模不宜过大,因为这会同时令出口规模减少,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会构成一定影响。

中国商业地产供应从2010年的1.3亿平方米增长至2019年的5.4亿平方米,人均商业面积1.8平方米,已超过国际标准。但一二线城市高档商场内几乎都是国际品牌专卖店,只有它们能够以品牌溢价形成的利润支付得起租金。中国一些地区商业发展已经高度地产化,造成正规商业挑战较大,网络个体户越来越多,对制造业形成劳动力虹吸效应,不利于规模性现代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只有让地产价格下降到一定水平,并减少商业食利环节,进一步建设正规的现代化商业体系,才能扩大消费,并有助于制造业通过品质而非价格竞争,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商务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