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台词太“透”,难免失了趣味

前不久,原定于和2018年度热门影片《海王》同期上映的国产电影《“大”人物》突然宣布延后,于2019年才与观众见面。年末票房市场向来厮杀惨烈,《“大”人物》延档的用意不言自明。

延档策略卓有成效,这部翻拍自韩国电影《老手》的作品,在同期大银幕没有强悍对手的情况下,豆瓣评分达6.8,以国产电影平时的及格线来看算是成功了。

用力过猛的本土化改编

作为2015年度韩国国内票房冠军,《老手》是韩国电影工业高度成熟的典型例证:导演柳昇完精于故事和影像,以“小警察恶斗财阀公子哥”的正邪二元对立故事为“骨”,适当加入黑帮打斗、职场情谊、官商勾结等桥段做“肉”,再辅以韩影独特的快速镜头与凌厉分镜,让黄晸玟、刘亚仁两位主角和柳海镇、吴达洙一众黄金配角的演技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

《“大”人物》整体的故事脉络照搬了《老手》,有前作纯熟的剧情设计珠玉在前,该片完成度较高且没有重大缺陷。但此次翻拍最多也只能称作无功无过,且细究起来,电影本身在本土化和人物塑造等方面仍有不足。

和许多求同存异的翻拍作品一样,《“大”人物》也对一些情节做了本土化改编。例如推动二元矛盾激化的重要情节,《老手》中是警察好友因讨薪而被财阀羞辱,《“大”人物》则设定成警察好友因拆迁被克扣租金才与富二代碰面。在这个全民关心“房市”的年代,拆迁桥段显然比讨薪戏份更能引发共鸣。除此之外,《“大”人物》也加入了“学区房摇号”、“警民联欢晚会”等特色桥段,令不少观众在电影院会心一笑。

另一个有较大差异的本土化改动,在于两部影片对于“官商勾结”本质的描述。《“大”人物》规避了在韩国是全民共识、在国内却缺乏社会认同基础的“财阀问题”,将这部分视角更多地转移到了反腐以及对警察天职的坚守等线索上,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这些合理、机敏而又意味深长的改编,能够看出剧组颇为用心,但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在于,本土化的部分有些“用力过猛”,以至于流露出了某种反客为主,甚至欲盖弥彰的味道。

例如《老手》中,警察朋友的绝望不仅仅是因为讨薪而被富人羞辱,更来自于社会底层民众长久面对艰难世道所累积起来的酸楚苦痛,《“大”人物》因为过于突出强拆的无理与暴力,让观众认为警察朋友是因房屋遭拆一时脑热才走上悲剧道路,反而失掉了某种意蕴。

再如两部影片所表现出的重要精神内核——对于正义的信念,《老手》中的表现是沉默却有力的:警察虽然吊儿郎当,从未说过大道理,但内心始终坚定,即使前路艰难迂回也毫不畏惧。而《“大”人物》中借上司之口大声疾呼警察的神圣职责,话说得太满太透,没了思索空间。

层次感欠缺的人物塑造

除了桥段“透”,《“大”人物》在人物塑造方面则更是毫无复杂度,“透”到让人一眼望过去便知,警察一方是正义锄奸甘洒热血的好,富二代一方是无恶不作一黑到底的坏,缺乏复杂性与层次感。

作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数十年的老警察,演技纯熟的王千源对于“外显江湖气息,内守赤子之心”的整体处理基本到位。问题不在他,在于警察角色自始至终的“伟光正”设定:从最初有求于富二代,到执着追寻真相,再到最后暴打恶人发泄,其中还夹杂着送礼行贿、绑架亲人等软硬兼施的戏份,情节如此曲折,人物心态本应是递进着变化的,但我们丝毫看不到警察哪怕流露出一丝丝的挣扎与震动。

相比之下,《老手》中由黄晸玟出演的警察一角,其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嬉皮笑脸的社会性外表下突然迸发出的剧烈而正经的真情”,这是非常高级的反差感,让人物自身的矛盾性更激烈,也更有张力。

该片最大的败笔人物是包贝尔饰演的富二代。“看一坏到底的包贝尔如何被暴打”甚至成为了该片前期的营销话题,连片方都已经把这个角色定义为“一坏到底”了,观众也只能摊手看包贝尔在银幕前的生硬演技。

《老手》中的财阀三世由当时刚踏上事业正道、现已成为韩国顶级青年演员的刘亚仁出演。这是一个自私阴鸷、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物,透过刘亚仁扭曲的眉毛、抽搐的嘴角和令人不寒而栗的冷笑,观众会下意识探寻财阀三代背后的悲剧性人生,继而对人物的复杂甚至世间的无常有进一步认知。反观《“大”人物》里的包贝尔,像一个因为家长无法给自己买糖吃而大哭大闹的滑稽小孩,不仅没有任何层次感,反而坏得异常肤浅。

《“大”人物》从整体上来看,是典型的“体现派”作品,它想表达的道理,都向观众实实在在地挑明了;敞亮通透,没有丝毫犹疑,也就没有令人回味与咀嚼的空间。但电影始终是一门艺术,调动的是观众的潜意识,传达的是微妙的共感,太“透”,难免失了趣味。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商务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