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爱吃盖饭
2007年,一首由王宝强和龙梅子演唱的神曲火遍中国大江南北:
这首歌的名字叫: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今天看来,这首歌的MV非常简陋甚至有点Cult,青涩的王宝强在片中扮演工人、白领、厨师等数种角色。
歌词也很简单,副歌基本就是在重复"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八个字。
但这首歌之所以能火,是因为它传达了中国人极为质朴和传统的价值观:
无论今年过得如何,也要回家过年。
以至于当年还在上初中的我,认为除夕团聚是件极为神圣的事,看春晚时一度为那些不能回家的主持人感到深深的悲哀。
然而,时过境迁,虽然这首歌还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虽然这八个字依然脍炙人口,但回家过年,貌似逐渐成了很多人又爱又恨的一件事。
随着当年听歌看春晚的少年们纷纷走入工作岗位,过年似乎逐渐成了围城:放假之前盼过年,回家之后又盼着假期结束,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真的像崔健歌里唱的那样:"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吗?"
这个看似很难解答的问题,我却从一部29年前上映的电影里找到了答案。
1.
这部电影的名字很简单,就叫做《过年》。
《过年》于1991年上映,主演阵容在今天看来,只能用全明星来形容,是由赵丽蓉、葛优、李保田、六小龄童,梁天和丁嘉丽主演。
值得一提的是,六小龄童老师对影片里胸无大志的大儿子刻画得非常到位,堪称他为数不多的现实主义代表作。
影片开始,导演就通过很多镜头和细节刻画出东北农村浓浓的年味儿。
比如家门口贴上福字的冻鱼:
往饺子里放硬币的习俗:
一家人和和美美的拍照:
表面看上去,一切都是那么祥和而有序,特别有小时候印象中的过年氛围。
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事实也往往不像看上去那样简单。
因为李保田饰演的老父亲,也就是程家的一家之主,今年打工赚到了8000块钱,大家都知道这一点。
所以,从儿女们陆续到家开始,他们就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想分到一杯羹,老父亲对这一点也心知肚明,开始和各位过招。
六小龄童饰演的大儿子胸无大志,放弃了当局长的机会,但他老婆却非常势利,派出自己的儿子讨爷爷欢心。
二儿子考上了研究生,带回了北京的女友,俩人想去社会实践需要钱,女朋友更是对老父亲直言不讳:"我妈妈赞助我一千块钱,您准备赞助程远多少?"
三儿子不务正业想结婚,于是借着亚运会的东风,在饭桌上举起了募捐箱,要求各位向他捐款:
饭桌上,是觥筹交错和嘘寒问暖,家人之间相熟的感情是真的;
饭桌下,是盘算着怎么利益最大化的小九九,不想空手回去的鸡贼也是真的。
在这场饭局中,没有什么好人坏人,只有性格不同的人,他们大多有着相同的血脉,却有着不同的立场和利益导向。
一场除夕团圆,就在这样情感的氤氲下进行着。
影片中有很多片段甚至像极了现代社会的过年情景,完美解释了很多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回家过年。
比如老妈建议胸无大志,却常被老婆挤兑的大儿子去当局长,却不知道他可能不需要劝说,只需要支持:
比如儿子在老父亲问起社会实践"公家管报销不"的时候轻蔑一笑,好像料到这个落伍迂腐的老头会只在乎金钱。
这不正是你在大城市见过了世面,回家看着自己不懂啥是编程、啥是新媒体的父母,感到的那种无奈吗?
还有,当事业有成的二姐夫给家里每个人都带来贵重的礼物,年轻人们隐藏不住的欣喜雀跃,以及老父亲流露出的保守和担忧。
像极了你过年回家带来好消息,得到的却是父母谨慎的建议,他们觉得是为你好,你却觉得很扫兴。
《过年》塑造了许多独立而充满矛盾的角色,回家的儿女们,因为各种诉求想得到钱,这些矛盾相互勾连,影片在矛盾最终的爆发之中达到了高潮。
在欢声笑语又充满无数潜台词的年夜饭中,父亲把一摞钱摆在桌上,大声说:
"大家应该都在等这道菜吧。"
当意图被摆到桌面,矛盾也到达顶峰,在电影中,家庭成员有人甚至大打出手,最终不欢而散,父母也决定逃离这一切。
虽然有戏剧夸张,但这也正预言了29年后,现在很多人不愿在春节期间在家团圆,反而愿意买张机票,在外地的酒店里瘫上几天的风潮。
2.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精髓不仅在于他的情节和矛盾,设置得特别贴切和超前。
而是在于:这部电影中的形形色色的角色,都设置的极为丰满和真实。
比如李保田饰演的,看似传统却又看穿一切的老父亲,特别像很多人家里对孙子温暖如春,对儿子儿媳妇却不苟言笑的爷爷。他在饭桌上呷着白酒吃着菜,有时候却又面露难色,各种缘由你并不清楚。
还有那个不想当局长的大儿子,是不是特别像你的那个沉默寡言的公务员叔叔?他老婆却往往异常强势,在饭桌上替他一家表达观点,抛出自己家的诉求。
那个啃老的小儿子就不用多说了,很多人家里都得有个不着调的舅舅或者叔叔,然而他跟你关系特好,总是骑着摩托带你到处玩,给你的童年留下特好的回忆。
一家人,沉默的、爱说的、弱势的、强势的、做官的、啃老的、守旧的、先进的、势利的、八卦的,在这部片子里被刻画出来。
也可以和你过年回家遇到的亲戚完美对应。
这也正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突然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愿意回家过年了,以及印象里的年味儿那浓,现在却突然淡了。
那是因为,当年的你是《过年》里那个无忧无虑,受众人宠幸的小孙子,只需要安心吃喝玩乐就好:
如今呢?
一方面,你已经长大,成了社会人了。有了自己的欲望,自己的诉求,而家人亲戚也对你有了不一样的看法,那么过年对你来说就不仅仅是单纯过年了。
另一方面,你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当和亲戚们的价值观产生冲突时,你就会不舒服。
电影里大家意见不合,很大程度上也是价值观不统一。
影片里是改革开放后两代人面对社会飞速发展的产生的不统一,现在是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巨大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两代人割裂。
于是,你就可以在网上看到年轻人们对过年回家的忧虑,对亲戚的厌烦,以及对七大姑八大姨们八卦式盘问的恐慌:
很多人甚至还总结了一套经验,用于应对她们的灵魂拷问,比如事先准备好一套演讲稿,进门直接对大姑做一套自我介绍和简报,让她们哑口无言。
还有人主动出击,和大姨唠唠她女儿的婚姻情况和买房计划,甚至直接回怼:跟您不熟,拒绝回答。
但我觉得这些方式都是没有弄懂问题的症结所在:
这无关对错,只是价值观的异同。
在《白鹿原》里,家主白嘉轩一生正直,妥妥的是个好人,但也因为自己要刻板的遵守族规,拒绝黑娃和他外边带回来的女人小娥加入族谱。
黑娃没错,白嘉轩也没错,只是大家相信的东西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