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这一人物形象,犹如中华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文化著作《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拥有鲜明的性格和精神特点。他爱恨分明,面对邪恶从不畏惧退缩,勇敢地与之斗争;他忠孝两全,尽管与父亲李靖之间存在激烈冲突,但最终理解并承担起作为子女的责任;同时,他心地善良,始终不忘拯救普通人于水火之中。在百姓心中,哪吒是正义、勇敢与善良的化身,是传统文化中被高度认可和牢记的人物形象。
然而,《哪吒 2》却对这样一个深入人心的形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将哪吒塑造成了一个所谓的“小魔头”,甚至在电影中加入了邪恶元素。这种改编不仅仅是对人物性格的简单调整,更是对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一种冲击。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而像哪吒这样的经典人物形象,正是这些宝贵价值的载体。随意篡改其形象和故事情节,就如同抽离了文化传承的核心脉络,使得传统文化失去了原本的韵味和价值。
在当今时代,文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创新能够为古老的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魅力。我们鼓励创造新故事、新人物,通过新颖的视角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来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践踏已有的文化成果。文化传承与创新应该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关系。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创新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而创新则是传承的动力,它能够让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被更多人所理解和接受。
《哪吒 2》这种以牺牲文化传承为代价换取票房的现象,反映出当下文化市场存在的一种浮躁心态。一些创作者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忽视了文化作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他们往往只看到了票房数字的增长,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过度改编可能会对下一代产生误导,使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错误的认知。哪吒的电影形象已经有五个版本之多,试问如此“创新”的哪吒形象,到底我们的孩子能知道哪个都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形象呢? 儒家文化和端午节等被韩国抢注难道还不应该引起国人的深思吗?
这种现象亟需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国家文化与宣传部门应高度重视。文化与宣传部门作为文化市场的管理者和引导者,肩负着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他们应当加强对文化产品的审查力度,建立更加严格、科学的审查机制,对于那些严重违背中华传统文化的节目要坚决予以纠正和整改。同时,还应加强对创作者的引导和教育,鼓励他们在创新的过程中坚守文化底线,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有机结合,创作出既具有时代特色又能传承文化精髓的优秀作品。
中国动画电影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技术上的突破和票房上的成功,更要关注作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持续绽放光彩,让经典的文化形象在新的时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希望未来有更多富有责任感的创作者能够涌现出来,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拟稿:林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