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签“手机协议”戒网瘾 你认为可取吗?

近日,“广东东莞一名律师妈妈与10岁儿子5年间签署的4份协议”的消息引发西安市民热议,有西安市民表示,自己也和孩子之间有“成长协议”。

关于玩手机 父子有协议

“我和孩子也有协议,主要针对玩手机!”昨日,西安市民马先生说,孩子上中学期间,有一段时间特别迷恋手机,他管束后孩子还顶嘴:“你不是也整天下班在家里玩手机吗?”当时马先生很生气,事后仔细反思,自己确实存在这个问题,于是,他和儿子商量后达成协议,主要意思是,孩子每周六可以玩一小时手机,其余时间不能玩,作为父母他们在家除了正常打电话外,也不能玩手机。

有罚也有奖,如果孩子违约玩手机,每周的零花钱取消。如果父母在家玩手机,孩子也可以玩。如果孩子能考上心仪的高中,作为奖励,父母陪孩子一起去旅游。

马先生说,既然双方约定了,就得讲诚信、严格执行,真的起到了作用,不仅自己在家养成了看书的习惯,孩子也戒掉了玩手机的瘾。在马先生看来,协议式教育的目的是使家长与孩子建立起一种相互理解、信任、平等的关系,使父母说教孩子听的单向教育,变成双方互相承诺的双向教育。

家长乔女士称,孩子有很多小毛病,也不自觉,于是她们在不同阶段有了不同的口头协议,上幼儿园时吃饭问题有了奖惩约定,上小学时自己整理自己屋子、看电视方面有了约定。“有奖有罚,效果还可以。”乔女士说。

和娃签协议 家长看法不同

“我觉得这种协议值得推崇,从小通过协议约束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对契约精神的养成有益。”市民王倩女士的女儿正上小学二年级,最近也有很多不好的小习惯,教育了不听,她表示自己可以试试。“现在是法治社会,需要掌握最基本的法律知识,签协议照章办事,帮孩子从小树立起规矩意识,有利于长大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家长刘向南表示。

也有不少家长持不同看法,“和孩子签协议,我觉得有点苛刻,没有人情味。”“家是温馨的,协议的条条框框会让孩子跟家长有了距离感。”

签协议要提前协商

爱·成长心理工作室心理咨询师耘菲告诉记者,“协议成长”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不过,协议的签订和执行过程就显得比较重要,在什么年龄阶段,针对什么事情,如何约束双方,如何执行,有无第三方监督等。当零花钱已归属给孩子的时候,应该给孩子足够的信任,不能过度参与去剥夺他的权利,父母可以引导、可以建议。

陕西理工大学梁中效教授认为,父母孩子双方有一个协议来约束孩子的行为也是教育的一种办法,但除了协议外,孩子成长更需要自律。其实,每个家庭对教育的理解都有差异性,因材施教最重要。

某律师事务所王律师表示,在签订协议前,家长要先做足对孩子的说服教育工作,双方沟通协商,不能把孩子不接受的条款强加给孩子,不能要求孩子面面俱到,可以选择优先发展或特别需要纠正的方面来约定,对孩子的要求要适中,过多过严,孩子产生畏难情绪,很可能适得其反。既然签了,家长一定要把它当回事,双方都要信守承诺。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商务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