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下如何协调财政货币政策的运行准确执行政策

2020-02-24 17:49  来源: 谭浩俊

疫情爆发以来,中央政府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研究疫情的预防和稳定增长,明确了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和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很明显,当前的政策思路不仅是预防艾滋病,而且是保持稳定增长,坚持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为了应对这一流行病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也在增加,特别是货币和财政政策,这充分显示了协同和联合行动的特点。

1000.jpg

随着疫情防控效果的逐步显现,新病例特别是重症病例数量明显减少,疫情的拐点即将到来。如何积极有效地协调防疫与稳定增长的关系,把稳定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各级需要认真面对和有效解决的问题。这是因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已经变得更加明显。如何减小冲击范围,减少冲击造成的损失,特别是不延长冲击时间,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

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用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形成更加协调的运行机制,并有所侧重和偏向。如果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很好地协调,监管和支持的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

基本假设是,在防疫控制的初始阶段,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金融政策,重点都是防疫控制,包括防疫控制材料和医疗机构的生产和供应、医务人员的资金保障、新医疗机构的加快建设、日常用品的生产和供应、市场稳定等。因此,信贷资金的发放、财政资金的分配和相关政策的衔接主要是针对防疫和控制。但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关系也应该调整,而不是把重点放在防疫和控制上,在疫情总体得到基本控制,继续广泛传播的可能性已经消除,企业需要恢复工作和生产,经济面临新的压力,中小企业的困难正在恶化的情况下。具体做法应该是,财政政策更加注重防疫和控制,而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稳定经济增长。

为什么金融要更加重视防疫和控制?这里有一个时间差的问题,就是企业恢复工作和生产的速度不会那么快,税收的形成也不会那么明显。因此,就财政政策而言,只要给予企业纳税时间,就可以了。至于对企业的直接财政支持,根据目前的财政状况,预计是无法做到的。各地能够提供稳定增长的财政政策,也是近年来向小微企业提供的减税和免税政策。在这种流行病的情况下,没有办法给予更多和更宽松的财政政策,也不应该有太多的财政政策。小微企业的恢复工作和生产不会这么快。

1000.jpg

稳定增长的重点应放在货币政策的提供上,即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资金支持,这种支持应在数量上得到充分满足,在质量上得到充分体现,即融资成本必须有效降低,不能明显降低,更不能隐含降低。如果能给中小微型企业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空间,绝大多数企业将能够渡过难关。因此,这一时期的货币政策应更加注重稳定增长的工作。毕竟,防疫和控制疫情的货币政策已经基本到位,进一步扩大可能导致政策资源的浪费。目前,面对大量需要重返工作岗位和恢复生产的企业,当务之急是货币政策能够得到密切跟进

但是,一旦疫情得到完全控制,除了少数疫情严重的地区需要协调财政货币政策运行、重点关注关键问题外,其他地区将不得不恢复货币财政政策同步协调运行,金融也将加大支持稳定增长的力度。此时,企业已基本恢复生产工作,越来越多的领域需要支持。尤其是中小微型企业,在税收、金融折扣、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需要更多的金融政策支持和帮助。也就是说,广泛的预算必须更多地反映在稳定经济增长上,而不是预防这一流行病上。因此,稳定货币政策的压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缓解。否则,货币政策将走向宽松。显然,当前市场承受不起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胀压力也要求更稳定的货币政策。它还要求货币政策能够接收和释放。特别是房地产企业等。决不能为了方便流行病而开放。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地方出台的存量房企业政策仍或多或少地倾向于放松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这一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只有应急,不差。更重要的是,房地产企业并不穷,而是因为死价,表现出可怜的样子。疫情过后,最需要政策滋润的是真正的企业,尤其是拥有大量制造业和地区的中小微型企业。

当然,在疫情发生后,如何更加突出对疫情严重地区的支持和援助也是一个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重要的是要知道,武汉等地的经济将受到疫情的极大影响,迫切需要在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尤其是信贷资金和融资成本将成为这些地区未来最紧迫和最重要的政策措施。因此,金融机构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疫情严重的地区给予最有力、最有利的支持。

1000.jpg

简而言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必须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在防疫控制和稳定增长方面进行适当的“分工”,重点突出,区别对待,使政策更加协调。投资和消费政策应基于流行病情况和投资第一、消费抓住机会最大限度地稳定经济增长的原则。

请注意我的微信公众号:

檀浩俊1962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