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落成

  • 2018-12-07 09:18
  • 成都日报

大熊猫“和雨”“星辰”入住 将接受进一步野化训练

四川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投用揭牌暨大熊猫入住仪式昨日举行

大熊猫“星辰”放归野外

大熊猫真正的家在野外,让大熊猫回归自然是一切努力的终极意义。12月6日下午,“四川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投用揭牌暨大熊猫入住仪式”在四川大相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举行。大熊猫“和雨”和“星辰”入住该基地,将接受进一步野化训练,这意味着成都大熊猫野化放归工作即将进入新阶段。

而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在展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同时,也全面体现了成都、雅安两市深化合作的精神,并将大力推进四川省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大熊猫孤立小种群复壮工作及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进程。

大相岭野化放归基地落成

对大熊猫孤立小种群复壮意义重大

“大熊猫迁地保护的最终目的是野化放归、复壮野外小种群,作为我国实施大熊猫等濒危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工程的主要研究基地之一,熊猫基地一直朝着这一目标在努力。”在6日举行的揭牌仪式上,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主任、书记张志和如是说。

四川大相岭自然保护区位于雅安市荥经县南部。这里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森林、峰岭、山谷与溪流、跌水、瀑布共同构成一幅秀丽的自然山水画,以“美在自然、味在原始”而著称,是大熊猫等动物生活的绝佳境地。四川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办公区设有宣教中心、科研楼、实验楼、管理中心及临时圈养场等,野化适应区由大熊猫兽舍、野化训练场等组成,总建筑面积4639平方米,野化适应圈占地3000亩,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大熊猫野化训练基地。

大相岭开展圈养大熊猫的野化放归工作有怎样的意义?据了解,对于野生大熊猫来讲,目前面临的最大威胁在于栖息地破碎化。根据四川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报告显示:大相岭山系共有38只野生大熊猫活动,分为新庙、泡草湾、二峨山3个局域种群,大相岭大熊猫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为贫乏,为六大山系中最低者,属于典型的地方小种群,种群生存形势极为严峻。就长远规划而言,大相岭大熊猫种群的长期续存对重新恢复邛崃山与凉山之间大熊猫种群之间的遗传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科学研究表明,在有外来野化放归圈养大熊猫个体补充的情况下,大相岭大熊猫种群在野外的长期续存能力将能得到显著加强。因此,迫切需要在大相岭开展圈养大熊猫的野化放归工作。

大相岭野化放归基地正式投用后,成都熊猫基地将与荥经县人民政府继续密切合作,在进行大熊猫野化训练研究的同时,在保护区及周边社区有计划地开展以自然保护教育为主旨的科普教育活动,让公众及社区民众不断增强自然保护意识,认识大熊猫、保护大熊猫,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和雨”“星辰”顺利入住

接受进一步野化训练

在昨日的揭牌仪式后,大熊猫“和雨”和“星辰”入住该野化放归基地,接受进一步野化训练研究。

大熊猫“和雨”和“星辰”能够面对接下来的挑战吗?据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基地采用“人工辅助软放归”野化训练方法,在熊猫谷对大熊猫“和雨”和“星辰”进行了20个月的半野化过渡训练。今年8月23日,四川省林业厅在成都市组织召开了“大熊猫野化训练专家咨询会”,与会专家认为,“利用‘人工辅助软放归’方式,‘和雨’和‘星辰’在保持身体发育正常、健康状况正常的情况下,取得了显著的训练成效,能够很好地适应从圈养环境到半野外环境的改变,达到了独立寻找食物、水源,并保持较高的警觉性,展现出较强的避险能力,具备较强的运动、攀爬等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大熊猫野外生存能力,专家组一致建议,尽快将‘和雨’和‘星辰’转移至大相岭野化放归基地开展适应性训练研究。”成都熊猫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至此,成都大熊猫野化放归工作即将进入崭新阶段,并为大熊猫回归自然家园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关新闻

四川大相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保护区地处龙门山地褶皱带南端,大相岭南段余脉东北侧,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垂直气候分布明显,植被的垂直地带性亦突出,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多样的环境条件。区内植物不仅垂直带谱明显,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特点,物种多样性也很高,维管植物共计178科736属1931种。

保护区是大相岭山系大熊猫种群的主要分布区和核心分布区,保护区内的大熊猫栖息地面积达2667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2%,大相岭山系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小,种群密度最低,已接近于大熊猫最小可存活种群的数量,面临较大的威胁,采取人工保护措施势在必行。

相关新闻

熊猫基地探索“人工辅助软放归法” 助力大熊猫野化放归

“经过训练,两只个体健康状况良好、发育正常,实现了全自然食物的转化,初步具备寻找并采食天然竹子、独立寻找合适水源的能力。”在今年8月野化训练个体专家论证会上,专家认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采用“人工辅助软放归”野化训练方法,在熊猫谷对大熊猫“和雨”和“星辰”进行了20个月的半野化过渡训练,训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达到预期目标。

什么是“人工辅助软放归法”?运用此方法对大熊猫进行野化训练又有什么样的必要性?

熊猫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将人工圈养繁殖的野生动物野化训练后放归自然,补充野外种群,增加野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是濒危野生动物繁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恢复和重建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

对于野生大熊猫来讲,目前面临的最大威胁在于栖息地破碎化。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数据显示,大熊猫野生种群共有1864只,被分割为33个局域种群,其中22个局域种群的个体数量小于30只,具有灭绝风险,特别是18个小于10只的种群具有高度灭绝风险。针对大熊猫野外孤立小种群的保护,一方面需加强栖息地保护,增强栖息地的连通性;另一方面也有必要开展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工作,以达到其复壮目的。

就其放归方式而言,目前,基地采用的是人工辅助软放归方法,开展了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在研究中,遵循科学研究原则前提下,设置了野化训练组(大熊猫圈养母兽培育加上人工辅助软放归方法)和对照组(圈养母兽培育),通过行为数据对比,野化训练组行为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改善。同时,采用这一人工辅助野化放归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放归个体在野外监测中面临的难以更换项圈的难题,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对放归个体实施长期野外监测面临的难题,使研究人员能更确切地了解野放个体的生存与活动状况。

人工辅助软放归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低的风险,并且容易解决野外监测面临的难以更换项圈电池等问题,同时动物一旦发生疾病等意外情况,具有相对容易实施救助措施等优点。

目前,熊猫基地通过多年的大熊猫保护研究,已经建立了一只涵盖大熊猫兽医学、营养学、繁殖学、保护遗传学、行为学与生态学等方向的研究团队。基地开展的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工作,是由基地组织和领导主持,并由包括基地研究团队和其他国内外组织和专家在内的国际研究团队组成,共同合作开展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