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建成“扫黄打非”基层站点逾54万个

  • 2019-11-08 08:41
  • 法制日报

尽管细雨霏霏,但是,江西省玉山县四股桥乡山塘村的街道,却既不见泥泞更没有污水横流。与自然环境同样干净的是山塘村的社会风气。2017年10月,山塘村“扫黄打非”基层工作站成立。在山塘村人看来,就是这个工作站,让山塘村的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0月下旬,《法制日报》记者随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中央媒体采访组赴江西采访时发现,不仅是山塘村,抚州市金溪县对桥镇“扫黄打非”工作站、南昌市西湖区桃花镇国贸阳光社区“扫黄打非”工作站等都各具特色。这些基层工作站点先后被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评为示范点。

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截至目前,各地已建成“扫黄打非”基层站点54.8万个。全国基层“扫黄打非”站点建设运行逐步规范,群众参与支持“扫黄打非”的热情明显攀升。今年1至9月,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举报中心受理群众举报数量相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20%。

基层工作站有成效,村民远离“黄非”迷信

10月28日下午,当《法制日报》记者来到山塘村时,正值秋雨绵绵。但是,从山塘村村头“开展扫黄打非,构建美丽平安文明山塘”的巨幅宣传屏,到村中心文化大舞台,再到村室外展览区,山塘村的各个角落被一派浓郁的新文化氛围所包围。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背靠太甲山的偏远乡村,几年前曾是一个封建迷信充斥、黄色淫秽物品腐蚀泛滥的地方。

“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老百姓思想落后,极易成为滋生陋习劣习的温床。”玉山县及山塘村有关负责人告诉中央媒体采访组,在山塘村“扫黄打非”基层工作站成立前,山塘村的一些村民宁愿花钱算命,也不相信科学,甚至当身体出现大病时,也不去医院医治,而是找到所谓的“仙姑”“大神”,贴“神符”、喝“神水”,有些人病入膏肓仍执迷不悟。

据介绍,除了受封建迷信影响外,山塘村黄色淫秽物品腐蚀泛滥,“一些在外务工人员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通过各种非法渠道将黄色淫秽书刊、光碟带回村里进行违法销售传播。”山塘村一位村干部说,封建迷信以及黄色淫秽物品不仅污染了山塘村的社会风气,更对山塘村村民的思想认知产生了极大的损害。

《法制日报》记者在山塘村采访时了解到,山塘村“扫黄打非”基层工作站成立以来,山塘村“两委”班子高度重视“扫黄打非”工作,想方设法让广大村民远离“黄”“非”和封建迷信,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思想观念。在实施秀美乡村建设中,将“扫黄打非”与秀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把“扫黄打非”作为村中心工作,在县“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成立了村民小组长或党小组长为网格长的“扫黄打非”网格化管理平台,专门聘请了主要由老干部、老党员和退休教师组成的15名“扫黄打非”义务监督员,在醒目位置悬挂“扫黄打非”监督员岗位公示牌、举报电话公示牌。这位村干部说,如今,“扫黄打非”的神经末梢已经延伸到村里的每个角落。

同时,山塘村“扫黄打非”工作站利用每年农历九月十九太甲庙会期间,重点开展“反邪教、反封建迷信”知识宣传,在太甲庙和基督教堂门口设立宣传栏,引导村民远离邪教,拒绝迷信,增强反对和抵制邪教以及封建迷信的能力。山塘村还联合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对庙会进行巡查,对外来游商、小贩重点检查,杜绝各种非法出版物流入市场。对学校周边、太甲庙、基督教堂、旅游景点等重点地区展开拉网式排查,取缔了一批非法无证游商和摊贩。

据介绍,仅今年以来,山塘村工作站共发放宣传单1000余份,发放宣传册300余册,悬挂横幅15条,播放宣传视频60余次,制作“扫黄打非”宣传栏6个,宣传展板3块,并及时更新。

2018年12月,山塘村“扫黄打非”工作站被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评为“扫黄打非”基层示范点。

干部包片党员挂点,形成党群联抓格局

地处金溪、东乡、余江、贵溪三县一市交界处的抚州市金溪县对桥镇下辖10个村委会,91个村小组,66个自然村,拥有人口21043人。“扫黄打非”工作站自建立以来,在县“扫黄打非”办、文广新旅局的精心指导下,对桥镇工作站高位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

在对桥镇,《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对桥镇多措并举,建全“扫黄打非”长效监管机制。据对桥镇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对桥镇以镇“扫黄打非”工作站为核心,将行政区域划分三个片区,按镇、村、村小组三级将“扫黄打非”任务责任落实到人,其中,村委设置“扫黄打非”工作联络站10个,村小组设置“扫黄打非”联络员91人,每人每日完成辖区内即定巡查任务,半年发现并配合执法部门查处各类违规违法经营行为5起。

为使“扫黄打非”工作能更好地服务基层、融入群众,对桥镇成立了两支兼职“扫黄打非”群众工作队,即夕阳红义务监督队和广场舞宣传队。广场舞宣传队由30支队伍1000人组成,定期开展歌舞表演,吸引群众参与,倡导健康文化生活。

对桥镇有关负责人告诉《法制日报》记者,今年9月,对桥镇顺利迎接了全国“扫黄打非”基层示范点的复核验收。

10月30日,当《法制日报》记者来到南昌市西湖区桃花镇国贸阳光社区“扫黄打非”工作站时,社区的居民正在进行“扫黄打非”工作的宣传。

据国贸阳光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以来,国贸阳光社区一方面积极吸纳辖区居民群众、社会爱心人士加入“扫黄打非”工作志愿者队伍;另一方面将“扫黄打非”工作纳入社会治安治理网格化管理,实行“两委”干部包片、党员挂点、专职队伍负责、志愿者协助,形成了社区主导、党群联抓、专兼协同的工作格局;同时,制定完善了“扫黄打非”举报奖励制度,广泛宣传“扫黄打非”举报电话,方便群众及时举报辖区“涉黄涉非”行为,尤其是地摊游商兜售各类非法出版物的违法违规行为。对于举报“制黄、贩黄”和其他非法出版活动的人员,及时兑现奖励,以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扫黄打非”工作的积极性。

此外,国贸阳光社区还持续开展“护苗行动”,形成执法联动常态整治;将“扫黄打非”内容融入“居民公约”之中,使之成为居民自治管理公约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增强居民群众“不买、不读、不用、不传非法出版物”的自我约束意识。

文化垃圾失去土壤,环境更加风清气正

就“扫黄打非”基层工作站点建设,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有关负责人透露,今年以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推动各地深入开展“扫黄打非”进基层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强化“扫黄打非”进基层与综治、精神文明创建、新农村建设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等工作的有机融合,受到基层群众欢迎。

这位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各地已建成“扫黄打非”基层站点54.8万个,打造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400个、示范标兵30个,并正在创建新一批全国基层示范点。其中,江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等多省,创新工作模式,把“扫黄打非”基层站点宣传阵地嵌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其打造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新载体。同时,各省区市大力开展“扫黄打非”基层站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通过编制推广使用《“扫黄打非”基层工作手册》,加强对基层执法人员的培训,通过开展基层示范点创建等,确保基层“扫黄打非”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成效。

据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这位负责人介绍,随着基层“扫黄打非”站点建设运行逐步规范,基层“扫黄打非”日常监管力量不断壮大,群众参与支持“扫黄打非”的热情明显攀升。“在开展了‘扫黄打非’工作的乡村地区,‘黄’‘非’等文化垃圾失去生存土壤,文化环境更加风清气正。同时,基层队伍线索发现和协助办案能力持续提高。”这位负责人说,今年1至9月,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举报中心受理群众举报数量相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20%。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